当极端天气愈发极端,人类如何应对考验
作者 魏科
发表于 2024年9月

刚刚过去的6月,我国北方遭遇“酷热烤”,南方经历了“暴力梅”。“南涝北旱、旱涝并发”,气象灾害波及多地。

放眼世界,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不仅频发,而且越来越不合时宜,出现了沙漠暴雨、高纬度地区酷热、夏季降雪等紊乱现象,不禁让人联想到科幻小说《三体》中的“乱纪元”。

尽管在地球长达数十亿年的历史中,曾发生过数次气候模式巨变,但这些转变通常由超级火山喷发、小天体撞击、地球公转轨道变化等外部因素驱动。如今的气候模式紊乱却是由人类活动快速驱动的,这在过去从未发生过。当极端愈发极端,依赖历史数据的天气预测失灵,人类该如何应对?

2020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召开,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向全球发出呼吁:各国应宣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当时,笔者就认为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并将此称作“气候危机纪元”时代。从2020年算起,2024年已经进入了“气候危机纪元”第五年。

气候危机纪元时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极端天气频发,且强度越来越强,创纪录的天气事件越来越多。更值得警惕的是,越来越多极端天气事件在不常出现的地区、时间出现,有些异常过程还会以我们料想不到的方式出现。这是否预示着地球气候系统即将进入不按常理出牌的“乱纪元”?

每一次极端天气发生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影响。但严格来说,高影响天气与极端天气并不能完全画等号。然而,当一些极端天气事件发生在不常出现的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与经验,这些事件造成的影响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这或将是人类社会未来几十年不得不考虑应对的情况。

创纪录极端天气 叠加时空紊乱

极端天气是指罕见且超出正常范围的天气,其强度超出历史统计数据的极端值,在相关科学研究中常用10%或5%的标准来衡量,即在历史统计数据(一般至少30年)里属于最强的10%或5%天气事件。我们经常听到的“百年一遇”“千年一遇”,也是极端天气的一种描述方法。

过去几个月,我们对“极端”的感受极其强烈。3月31日凌晨,江西省南昌市出现大风雷电和强降雨天气,导致房屋破坏,多人被大风吹落坠亡。期间,临近观测站记录的最大风速达35.3米/秒(13级),而在此前后几天观测到的最大风速甚至达到42.6米/秒(15级),这样的风速在陆地上非常少见。

降雨强度也不断打破历史纪录。5月18日8时至19日20时,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镇累计雨量达713.4毫米,该镇1小时雨量189.6毫米、3小时雨量276.3毫米、6小时雨量393.9毫米、12小时雨量500.3毫米、24小时雨量610.5毫米,均打破钦州市历史纪录。

创纪录的极端天气还叠加着时空紊乱。4月16日,阿联酋和阿曼等地遭遇罕见暴雨侵袭,24小时最大雨量达254毫米,一天下完了当地平均一年半到两年的雨。要知道,该地区以炎热干燥气候著称,呈沙漠化特征,即使有雨也常出现在冬季,4月正常状况的降雨量接近于0。因此,这些地区城市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水系统,远不足以应对如此规模的暴雨,以至于这波罕见暴雨导致城市积水严重,造成21人死亡。

本文刊登于《新华月报》2024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