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电影美学赛道在开启
作者 刘春
发表于 2024年9月

1936年6月,时值中国革命困难重重又孕育着无穷希望的关键时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穿过国民党的防线,来到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实地采访。1937年10月,他的《红星照耀中国》甫一出版,即引起巨大轰动。在这本书中,据埃德加·斯诺记载,他与毛泽东展开过长达十几个晚上的详谈。其中,论及就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经历,毛泽东提到一个细节,受《民报》两个中国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鼓舞,“第二年夏天,我开始在湖南徒步旅行,游历了五个县。一个名叫萧瑜的学生与我同行。我们走遍了这五个县,没有花一个铜板……”

电影《出发》就选取了青年毛泽东这段看似平淡,实则对其本人乃至中国革命影响深远的经历。影片以斯诺对毛泽东的提问开场,在后者的回忆中,深入人物精神世界和历史发生现场,展现一代革命领袖在从学堂到社会的人生重要节点,如何百折不挠地“向大本大源处探讨”,并立下“改变中国和世界”的宏伟志向。影片不仅填补了毛泽东传记电影早期革命生涯的创作空白,对当下青年人追求理想、坚定信念,具有启发和引导价值,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时代背景下,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回到“历史现场”的类型架构

1917年夏,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青年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从长沙出发,在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五县市,深入群众、考察民情。随着历时一个半月游学调研的展开,沿途民生百态令人触动,毛泽东逐步意识到周围同学提出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各地军阀倚仗的武器装备,以及大多数民众或逆来顺受或寻求神佛庇佑的消极忍受,都不是改变中国落后挨打命运的最终选择,不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探寻救国救民的“大本大源”。最终,如影片编剧李涛歌所言“深刻体会了知民心、得人心之关键”,并由此开启了毛泽东个人及中国共产党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色题材电影中的伟人角色,呈现出从形似到神似、年轻化、立体化的趋势,《出发》遵从了这一创作潮流,并吸取了类型电影青春片的人物塑造方式,即突出人物正向成长弧线,展现青年在认清现实、经历挫折后,从迷茫到觉醒的成长过程。

本文刊登于《新华月报》2024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