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论证与决策回忆
作者 张基尧
发表于 2024年9月

弹指一挥间,清澈如碧的汉江水已沿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干渠向北奔涌十年。

工程累计输水645亿立方米,相当于4400多个西湖的水量,成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的重要水源,受益人口超1.08亿。北京人每喝的10杯水中,就有约7杯来自南水北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要求“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本文作者曾亲历南水北调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在听取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关于引江济黄设想的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由此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1953年2月,毛泽东乘“长江”舰从武汉至南京视察长江。19日,在听取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汇报长江治理工作时,毛泽东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毛泽东还用铅笔指向地图上腊子口、白龙江、西汉水,最后指向汉江,每一处都问到引水的可能性。林一山一一作了回答。毛泽东指示要对汉江引水方案作进一步的研究,要组织人员查勘,一有成果就立即给他写信。22日,林一山又向毛泽东汇报了长江防洪的初步设想。临别时,毛泽东对林一山说:“三峡问题暂时还不考虑开工,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再次提出引江、引汉济黄和引黄济卫问题。

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并发出了《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是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的,即将江、淮、河、汉、海河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这是“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见于中央正式文献。

1958年到1960年三年中,中央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性的南水北调会议,制定了1960年至1963年间南水北调工作计划,提出在三年内完成南水北调初步规划要点报告的目标。

1958年9月1日,拟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举行开工仪式。工程采取分期建设。丹江口大坝基础考虑到今后南水北调工程的可能性,按正常蓄水位170米一步到位。1974年,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全部完工。

1974年1月18日,在赴日本展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展览会国内预展会上,朱德委员长在审查丹江口水利枢纽模型时问:“能不能把水引到华北呢?那里缺水。”介绍的同志回答:“丹江口水库的重要意义,就是将来通过它调蓄汉江水引到华北去。目前水库蓄水位可到157米,汉淮分水岭是148米,将来完全可以把水引到华北,这是实现毛主席南水北调宏伟设想的一条比较好的调水路线。”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现代水利科技发展水平日益提高,面对北方地区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局面,党中央、国务院以历史发展的远见卓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上继续筹划和论证南水北调工程。

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1978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云就南水北调问题专门写信给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建议广泛征求意见,完善规划方案,把南水北调工作做得更好。同年10月,水电部发出了《关于加强南水北调规划工作的通知》。

1979年12月,水电部正式成立部属的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统筹领导协调全国的南水北调工作。

1980年7月22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详细询问了初期工程建成后防洪、发电、灌溉效益与大坝二期加高情况。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龙头”——陶岔渠首枢纽

同年10月3日至11月3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和联合国大学协议,联合国官员及联合国大学比斯瓦斯博士等8位专家,与我国水利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的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共60多人对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进行考察,并在北京举行学术研讨会。经过考察和讨论,专家们认为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工程技术上可行。联合国专家建议在经济和环境方面补充研究南水北调有关问题。

1996年3月,根据1995年国务院第71次总理办公会议研究南水北调问题会议纪要的精神,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

本文刊登于《新华月报》2024年1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