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京都乘坐东海道列车本线约1小时30分钟到达关原站。走出站台,你会发现四周山脉环绕。在气势恢宏的伊吹山和铃鹿山脉的包围下,形成了一个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的天然盆地,1600年关原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和平与宁静。
15世纪末到16世纪末,日本诸侯林立,为夺霸权,战乱频发,那个时代被称为战国时代。庆长三年(1598),短暂统一了日本的一代枭雄丰臣秀吉病逝,幼子丰臣秀赖继任,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与丰臣家以石田三成为首的家臣的关系迅速恶化。1600年秋,德川家康率领下的“东军”以及石田三成组成的“西军”在关原相遇,一场决定日本未来的大决战拉开帷幕。
两军对峙
庆长五年九月十五日(1600年10月21日)子夜,石田三成率领8000人进入关原,并在关原盆地西侧的笹尾山下摆好阵型。石田三成的右面是萨摩藩的大名岛津义弘率领的1500人、著名武将小西行长的4000人等军队。再往右是敦贺城城主大谷吉继率领的4100人、朽木元纲的500人和胁坂安治的1000人等军队。三部分的西军摆出了两翼延展中心略微后缩的鹤翼之阵。同时,关原的西南面松尾山上驻扎着丰臣秀吉的养子小早川秀秋的15000人,东面南宫山上则是毛利秀元等将领的2万余人。西军总计8万人在关原列阵,准备三面合围东军。凌晨时分,德川家康率领东军浩浩荡荡地开入战场,并在关原中心的桃配山上摆开本阵。虽然东军总计10万余人,但由于3万兵力被拖延在了中山道,未能及时前往战场。相比以逸待劳的西军,德川率领的东军阵形略显仓促。
清晨时分,关原浓雾四起,能见度不足5米,两军在浓雾中对峙。随着晨雾逐渐散去,两军的阵型逐渐显露出来。面对西军的三面合围,德川家康在桃配山东面布置了少数兵力,以防止南宫山上的军队从后方偷袭,同时全力瞄准西军统帅石田三成所在的鹤翼阵。一阵密集的火绳枪射击后,德川家康指挥东军率先发动进攻,冲向西军的核心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