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防工程,全称人民防空工程,主要作用是在战时为人员和物资提供掩蔽,现在也兼具了应对自然灾害的功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数次轰炸,令英国人员伤亡惨重。英国政府被迫出台一系列措施,成立了专门的防空部队,同时大量构筑防空洞、设置空袭警报,并对居民进行防空疏散演习,等等。
这些战时建造的防空洞成了现代人防工程的前身,并从中催生了最初的“人防意识”。我国现存的防空洞大多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那个年代几乎是专洞专用,只为防空。1978年10月,“平战结合”的方针出台后,这些防空洞纷纷转变成工厂、库房、旅馆等场所。1997年1月1日起 ,《人防法》开始施行,我国正式进入了现代人防建设阶段。
开始建造“防空洞”吧!
如果脑洞大开,想要建造一座防空洞,应该从哪里着手呢?首先,在一场战争中不管是袭击还是防御都需要考虑成本,所以防御会根据不同的打击权重来建造相应防护级别的工程。由于不同地区地形和地质条件存在差异,以及不同工程承担的职能不同。在正式开工建造防空洞之前,我们得先确定所建工程的工程类别(功能)、防护等级和构筑类型。
从工程类别上来说,进入战争状态后,各个人防工程并不只是承担人员掩蔽这一项功能,如果空袭较为频繁,且地面设施损毁严重,有些工作就需要转移到防空地下室开展。对人类造成伤害的大致是三种形式:爆炸冲击波、热辐射、核辐射或生化毒气。人防工程多建于地下,且大多上覆厚土,热辐射很容易被隔绝,因此一个工程的防护等级主要由防冲击波地面超压以及生化防护的能力来决定。生化防护很好理解,防辐射和毒气攻击嘛,根据隔绝防护系统的密闭性以及通风滤毒系统的配置分为了甲、乙、丙、丁四个等级。而冲击波地面超压是什么呢?
以核武器空爆举个例子,爆炸瞬间会形成一个极高温高压的气团,气团急速膨胀猛烈压缩周围空气,产生空气冲击波。这个波呈球形向周围扩散,最初为入射波,当接触到地面后,地面以上的空气又形成反射波,反射波传播一定距离后会和入射波汇合形成地面冲击波,这个地面冲击波超过周围大气压的压力最大值被称为冲击波地面超压。
所以根据所能承受的爆炸冲击波地面超压大小的对抗力进行划分,乙类和甲类5级、6级、6B级防空地下室,一般是平战结合工程,例如地下停车场这类二等人员掩蔽场所大多属于这些级别;而甲类4级、4B基本属于专用人防,例如某些重要的指挥工程或医疗救护工程,且这些工程大多不需要平战转换的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