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毯起源于宁夏,因其织结坚牢,毯面柔软,深得皇家权贵的青睐,历史上宫毯皆出自给宫廷提供御用器物的宫廷造办处,因而宫毯也被称为“官坊毯”。
自元代始,各代帝王在宫毯的使用、铺设、织造、配色、图案等方面均有严格的要求,宫毯的原料、染色、大小、数量,用在哪座宫殿、哪个位置,往往都要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
王国英是北京宫毯织造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她的绝活是织造精美的“盘金毯”。精美的盘金毯见证了北京宫毯由兴盛到败落,又从抢救到传承的过程。

一丝一缕间
宫毯技艺本属皇家,秘不外传,为何流入民间,这背后有一段故事。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清政府被迫签下不平等条约。为筹集银两支付赔款,造办处开办了传习所,传授雕漆、景泰蓝、宫毯等技艺,名曰:教习百姓、以利民生,所制精品出口国外换来银钱,作为庚子赔款的来源之一。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宫毯技艺流入民间。
寻常人,自是无缘得见御用皇家之物。王国英的师傅说,那时候谁家里,要是有几条宫毯,非富即贵。据说,最大的一块宫毯,乃是故宫太和殿皇帝宝座底下的那块双龙纹大宫毯,面积达64平方米,价值连城,清帝退位后,不知所踪。
皇家秘法,学来全靠机缘。1985年,王国英进入北京市地毯五厂的新品试制车间学习织造地毯。这个车间专攻新工艺的研发和新品打样,在这里学习,宫毯染、织、平、剪、修等全工序都能接触到。
据王国英介绍,新产品试制车间由她的师父,北京宫毯织造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康玉生创立。康玉生是从年少起就在作坊中磨砺出来的老手工艺人,这样的经历让他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技艺,后来成为能够掌握北京宫毯全部11道制作工艺的大师。王国英感叹,自己就是在康师父创立的新产品试制车间真正打开了织造技艺的视野。
“燕京八绝”包括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门类,曾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的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