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央行“买短卖长”操作
8月30日,央行发布国债买卖业务公告显示称,“为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相关要求,2024年8月人民银行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短期限国债并卖出长期限国债,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1000亿元。”
8月29日,央行发布的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称,“人民银行以数量招标方式进行了公开市场业务现券买断交易,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4000亿元特别国债。”
近期,央行进行的国债买卖操作有何深意呢?央行从公开市场买入4000亿元特别国债,属于之前特别国债到期后的续作,并不影响市场流动性,财政不增加赤字。而央行8月份对国债实施“买短卖长”的操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丰富了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工具;其二,有利于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
丰富基础货币的投放方式
近年来央行采取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主要有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降准和逆回购(OMO)等,前两类工具到期时间多为一年,逆回购的主流操作期限则主要是7天和14天。
PSL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虽然有投放基础货币的效果,但意在引导信贷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直达实体经济。降准虽然也能释放长期流动性,但随着近些年存款准备金率的持续下调,未来释放流动性的空间在缩小。目前大型、中型、小型银行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为8.5%、6.5%、5%。MLF到期时间多为一年,逆回购的主流操作期限则主要是7天和14天,投放的流动性偏短期。
图1 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

华金证券认为,原有的基础货币投放工具的到期时间都较短,这令商业银行不得不频繁面对基础货币到期定向回笼的政策反向操作风险,从而被动提升超储率以实现流动性冲击风险缓冲。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证券市场周刊》2024年3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