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国的药用昆虫
作者 杨红珍
发表于 2024年9月

以毒攻毒,古已有之。以毒攻毒就是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来治疗恶疮肿毒等病情较重、顽固难愈的疾病。当然,以毒攻毒要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斑蝥就是一种有毒但有效的中药材,它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指毒性较强的中药材)。其后在《名医别录》《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各医药名著中都有记载和补充。

斑蝥有大毒,具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之功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中,斑蝥特指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abris phalerata Pallas,也称大斑芫菁)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 Linnaeus,也称眼斑芫菁)的干燥体。外用多以干燥全虫入药,内服则需要去头足及鞘翅后入药。除了汉本草所记载的主治功效之外,斑蝥在藏、蒙、维、彝、瑶、苗、满等多个民族医药典籍中亦有药用记载,且药用历史悠久,涉及了芫菁科多个物种。

芫菁科昆虫的生活

芫菁科属鞘翅目,一般分为两个亚科:芫菁亚科和栉芫菁亚科。芫菁亚科在中国常见的属有斑芫菁属、豆芫菁属、绿芫菁属和短翅芫菁属,栉芫菁亚科在中国常见的属有柔栉芫菁属和带栉芫菁属等。全世界目前已知芫菁科昆虫有120属近3000种,我国记载有26属200余种。该科昆虫一般为中型,体色为黑色或黑褐色,有一些种类体色鲜艳。

芫菁科昆虫在我国分布很广,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到高海拔的高原都有它们的身影。成虫为植食性,大多在田间活动,迁飞力弱,取食大豆、花生、棉花、马铃薯等植物叶片和花瓣,对农业有一定的危害。幼虫为肉食性,部分种类寄生于蜜蜂蜂巢中,对蜜蜂的卵及幼虫造成致命危害,因而被养蜂人员视为重要害虫;部分种类捕食蝗科昆虫的虫卵,能够帮助人们控制蝗灾的爆发。

绿芫菁

芫菁为复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一般1年发生1代。成虫产卵于土中,以卵或幼虫越冬。幼虫大致分为6个龄期,各龄期在形态、习性上有较大差异:1龄幼虫被称为三爪蚴,胸足发达,行动活泼,在地下寻食其他昆虫的卵块;2—4龄幼虫为体壁柔软、胸足不发达的蛴螬型幼虫,4龄幼虫是幼虫取食的最后阶段,之后它会在地下挖掘一个土室,在里面变成不食不动、胸足更加发达、体壁坚硬的5龄象甲型幼虫(也称假蛹幼虫),并以此形态过冬;来年春天,它会蜕皮变成6龄蛴螬型幼虫,然后化蛹,最后羽化为成虫。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4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