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与反安慰剂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场上的止痛药十分紧缺,美国麻醉科医师亨利·K·比彻采取了一种创新方法来缓解受伤士兵的痛楚。他给士兵们注射生理盐水,并告诉他们这是含有强效吗啡的止痛药剂。令人惊讶的是,许多士兵在用药后感到疼痛减轻,甚至逐渐停止了呻吟和哀嚎。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为安慰剂效应。1955年,比彻发表了一篇题为《强大的安慰剂效应》的论文,首次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定义、描述和深入探讨。自那以后,安慰剂效应在医学界引发了关注,并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
近期,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安慰剂效应有助于治疗精神疾病。该研究表明,安慰剂对包括重度抑郁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注意力缺陷、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恐惧症、躁狂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在内的9种精神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针对临床试验涉及的近万名患者的总体评价结果,研究人员使用了合并安慰剂效应量(DAV)进行疗效评估。在安慰剂治疗期间,9种精神疾病的患者的症状均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安慰剂对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最为显著(DAV=1.40),其次是广泛性焦虑障碍(DAV=1.23),而针对惊恐障碍、注意力缺陷、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恐惧症、躁狂症、强迫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依次降低,且明显低于前两者。安慰剂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最不显著,DAV值仅为0.59。
此外,安慰剂的疗效不仅因不同精神疾病而异,还与性别有关。总体来看,安慰剂对女性患者的疗效更显著。这项研究还发现,安慰剂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疗效超出了研究人员的预期,因为以往的研究尚未观察到如此明显的改善。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4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