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绚烂东方到迷醉世界
作者 刘小方
发表于 2024年9月

2024年5月,为期一周的浙江非物质文化展在欧洲举行。在“漂漆”制扇体验区,不少欧洲市民在浙江漆器传承人的指导下,用“点、甩、弹、划”几个简单动作就能在一柄白纸扇上点染出色彩斑斓的漆画图案。来自浙江温州的首饰盒、漆扇、漆瓶等传统漆器在法国巴黎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等地惊艳亮相,圈粉无数。早在16世纪初,大批东方漆器就已经通过海路来到欧洲。那些色泽柔和、触感细腻、图案精美的漆器曾让西方人迷醉不已,以至于在随后的300多年里,进口漆器和学习漆器技艺成为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德克·卜德在《中国物品传入西方考证》中所说:“像丝绸一样,漆也是中国早就熟知的物品之一……17至18世纪中国物品大量进入欧洲,漆器也是其中之一。漆器在欧洲受欢迎的程度仅次于瓷器。”

漆器,是指将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胎体表面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制作漆器的胎体种类多样,常见的有木、瓷、陶、骨、石、玉等,也有以树叶、纸张、布匹等作胎体的漆器。在古代中国,人们把用漆涂器物的过程称为“髹”。尽管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今天髹漆仍十分费时费力,“人磨漆,漆磨人”是传统漆器制作的真实写照。要制作一件上乘的漆器,首先需要用针、刀、凿等工具对胎体进行仔细刻削,继而一遍又一遍髹漆,最后还要对表面进行无数次打磨。那些漂亮的纹饰或镶金嵌银等工艺都需要耗费漆器制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西汉初期,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郡,中原文化和大量的汉地器物旅行至此。公元前1世纪,中国漆器由朝鲜半岛进一步旅行到日本。元明之际,日本漆器工艺取得巨大进步,日本的漆器通过进贡或商贸倒流回中国,引起中国漆器界的关注。从16世纪开始,漆器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角之一。由于西方人最早从日本进口漆器,所以Japan一词也就成为漆器的代名词。

漆从何来

如何复制出大自然五彩缤纷的颜色,是古代先民面临的一大难题。在漫长的历史中,西方人率先从矿物质中提取颜料,中国人则在漆树中找到了答案。漆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广泛生长在亚洲东部。其树皮粗糙,多呈灰白色,秋季落叶后割开树干韧皮,就会有乳白色或黄灰色汁液流出,这就是“生漆”。有了稳定的生漆来源,才会有精美绝伦的漆器。《韩非子》中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周礼》中也有“髹饰……漆车藩蔽”的记载,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先民制作漆器的历史十分久远。

漆树

在传统技艺中,收获的生漆必须在日光照射的地方搅拌一天以上,待其渐渐变成暗黑色,才是可以使用的“熟漆”。对古人而言,熟漆有两大优点:一是可以染色,熟漆漆黑一团,加入不同染料还可以产生多种色彩;二是黏性好,所谓如胶似漆,用来粘连固定小物件最为理想。此外,漆面不仅光滑,还具有良好的防潮、防腐作用。虽然漆的用途广泛,但其具有毒性,笔者小时就曾因触摸漆汁而过敏,皮肤红肿,瘙痒难耐,很难想象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古代,人们为“驯服”漆树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据民国版《油桐与漆树》和陕西西安生漆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生漆讲义》等著作可知,漆树分布广泛,在我国辽宁以南、嘉峪关以东等大片区域都有漆树的身影,其中“秦巴山地、大娄山、巫山及乌蒙山一带是我国漆树的分布中心,这个中心区域,漆树资源雄厚,生漆产量高”。史前考古显示,我国是野生漆树的原产地,在辽宁抚顺发现的漆树化石距今5300万年,在山东临朐山旺村发现的漆树化石距今也有1800万年。结合化石记录和分子证据,南京林业大学王璐博士在《漆树谱系地理学和景观基因组学研究》一文中指出,日本的漆树可能自然起源于中国东部,并在距今2万多年时经东海大陆架扩散到日本。当然,从利用野生漆树到人工种植漆树,仍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随着早期人类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人工种植漆树技术逐步传播到印度北部、东南亚、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已开始规模性种植漆树。到了春秋时期,已出现成片种植漆树的漆园,文献中记载庄子就曾是“漆园吏”,即管理漆园的小吏。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漆园吏”是小吏,但地位十分重要。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4年17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