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瓜果飘香的季节,全国各地从南到北,无论是在百姓的餐桌上,还是在烟火市集里,新鲜润泽、清爽可口的葫芦总是备受青睐。
早在《诗经·豳风·七月》篇中,就曾提及“葫芦”这种植物:“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中的“壶”即葫芦,“叔”为拾取之意,“苴”是可食的秋麻之籽,“樗”则是臭椿。这首诗咏叹的是,远古时代的人们在夏历七月可以吃到自然成熟的瓜;到八月,可以采摘葫芦食用;九月,可以拾秋麻籽,采摘苦菜,砍伐樗木为薪。如此聊以温饱,农夫内心安然。由此可见,远古先民很早就发现葫芦是非常美味的蔬菜,且营养价值十分丰富。
美味蔬菜
《诗经》中有不少描写葫芦的诗作,如《诗经·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诗中的“瓠”指葫芦,“幡幡”是翩翩、反复翻动的样子,“亨”同“烹”,意为煮,“酌”指斟酒。诗中,主人家采来随风飞舞的瓠叶,用以烹饪食物,瓠叶味苦,可知由它烹煮而成的食物并非美味佳肴。以此开篇,实为极言宴席上的菜肴粗陋、简约。主人家并没有因为餐食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并携出珍藏的醇酒盛情邀请客人一同品尝。
古时,葫芦有多种吃法。元代的王祯在《农书》中提道:“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鲜嫩的葫芦既可用来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晒干,清香四溢,味道鲜美。
既然《诗经》中有那么多关于葫芦的内容,我国最早的葫芦是出现在与《诗经》同时期的2000多年前吗?那可不是。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葫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300年的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东夷(又称九夷,最早是包羲太昊伏羲氏后裔的一个部落族群,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葫芦及种子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葫芦。
作为一年生蔓生藤本植物,葫芦的茎和叶上有绒毛覆盖,节有卷须分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