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投资一个行业时,我们需要考虑两方面因素:行业的整体发展前景,以及行业中各个细分子行业的商业逻辑和竞争环境。这里,就让我们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一看中国民航业的长期投资机会在哪里。
中国民航业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从整体行业来说,经过复杂的全球比较之后,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处在2024年的中国民航行业,仍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行业,将来仍然有不错的发展空间。
进行民航业的全球发展水平比较,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由于全球每个国家的总人口不同、陆地面积不同、陆地面积构成不同(群岛还是大陆、国土细长还是紧凑)、人口分布不同、铁路公路等替代出行方式建设水平不同,因此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完全一样的对标国家,通过简单对比,就可以得出中国民航业在长期的发展潜力。相比之下,分析世界各国的人均用电量、人均肉类消耗量等指标,显得格外轻松。
因此,想要简单通过国际对比,得到中国民航行业还有多大发展空间,无疑是困难的。从中国的特性来说,有利于民航行业的因素包括:辽阔的国土面积、相对分散的人口构成(9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胡焕庸线以东,而这部分人口分布的面积也达到全国面积的约43%、超过400万平方公里,甚至比印度都大)、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而不利于民航业的主要因素,则包括高度发达的铁路、尤其是高铁网络,以及较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这也是中国努力发展铁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即使无法做到精确对比,但是粗略的对比仍然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民航业的潜在发展空间。根据来自国际民航组织(ICAO)、世界银行和各国统计局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民航行业目前发展情况和全球一些主要经济体的对比。
主要的民航发展数据由两个指标构成:收入吨公里(包括客、货、邮件)、收入客公里。其中“收入吨公里”指飞行公里乘以收费运载(乘客及货物)吨位量,“收入客公里”则指飞行公里乘以收费旅客人数。
目前,国内外的民航业,收入都主要以客运为主。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预测当年全球航空客运收入为5460亿美元,约为2019年水平的90%;货运收入约为1400亿美元,比2019年高出40%。而根据中国国航集团2024年半年报,期间国航营业收入总计795亿元,其中航空客运收入就达到731亿元。
由此可见,航空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客运,下面将着重分析行业中的客运指标。同时,由于新冠疫情导致2020年以后数年的数据失真,因此各国民航业数据为2019年的指标,而其他不受疫情过多影响的数据则使用2023年指标。
数据显示,中国民航业的人均收入客公里数为835公里,远低于日本的1623公里、韩国的3664公里、美国的5081公里、德国的3012公里、俄罗斯的1898公里,等等。
不过,中国民航业和其他经济体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国际航班上。中国民航业的人均收入客公里数只有227公里,日本为835公里、韩国为3421公里、马来西亚为2631公里、甚至墨西哥都有411公里。
同时,中国国内航线的人均收入客公里数,则和别国相差不大。
面对这组数据,不少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国内市场的民航业发展已经趋于饱和、只有国际航线有较大市场空间。但是,这一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原因在于,中国的国土面积和人们居住地的分散程度,远高于全球大部分经济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