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彳 亍之径》 四人联展
作者 默墨艺行者
发表于 2024年9月

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系- 刘素真教授 撰文

「彳」,左步;「亍」,右步,「彳亍」(汉语拼音chì chù) ,原是部首偏旁的部分构件,二者合成即为「行」字,是缓步慢行之意。吴观麟、王耀德、吴尚邕、谢福源是来自他乡异地的四人,由于不同原因先后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千年的水墨殿堂,在多年的学习沉淀之后又由于过于熟悉而选择潇洒出走,这期间他们曾踏足中国、日本、澳洲、东南亚等地汲取养分,经过长时间的沉潜梳理后,逐步提炼出属于他们自身的创作语汇。多年后的今天同聚香港明画廊,以「慢行」作为联展的主要意象──可以是左行右止一步一脚印的徐行状态,更可借此象征四位参展者的创作心境和行为模式。吴观麟,虽然创作类型手法丰富,但深沉简约的背景与单纯的物象,引领观者慢慢地跟随着他沉浮在虚虚实实的世界。王耀德的快意书写看似爆发力十足一蹴而就,但每一次挥笔落墨的瞬间,却是他历经日常的角色的转换、情绪转折后喃喃自语的抒发,这是他「迂回跺步」后的表征。吴尚邕,题材或形式传达「时空挪移多变之相」外,让笔墨无意识的书写带领他走进潜意识的内在宇宙,这是一段漫长的行径,画面的每一个元素与构成都是他变换角度「慢思」的结晶。谢福源,一笔一划构筑的工笔绘画是他的本命,透过笔尖一草一木慢慢地茁壮生成转换,生命于是诞生。四位艺术家不期然的选择重新演绎各自一路走来融入身心的深刻刻痕,用属于各自的行径轨迹书写回应萃练多年的艺术生命。

吴观麟 (RMIT, MFA)

香港艺术家,以水墨为基底,跨越装置、摄影、雕塑、公共艺术与地景艺术,表现形式多元且跨界,但始终未离开东方艺术的诗意情境与人文关怀,以一种「万物流变」的哲学思维面对瞬息万变的无常,绘画亦然,因为眼前的风景非必然,因而「画家画的是不变源头下万物成形之持续过程」(Francois Jullien,1951年~),时代更迭,题材、形式殊异,吴观麟的作品的外在形态似乎一直在转变,然而追求是事物恒常的内在本质。

本文刊登于《证券市场周刊》2024年3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