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医院变形记:人人期待的方便医疗
作者 一颗杨梅
发表于 2024年10月

当约亨·布林克曼精力充沛地大步穿过校园,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位正赶去做心脏手术的外科医生。说起来这也不算完全错误,只是布林克曼做的,并不是为一个人带来重生,而是为德国最负盛名的大学医院注入新的生命力。

对于现代医学来说,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规模早已显得太小,技术也已经过时,建筑本身也太过陈旧。如今的医学早已不再是100年、50年前那样,甚至跟20年前也完全不同。医院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发展方向,这就是布林克曼面对的问题。这位建筑项目经理管理着总计66亿欧元的资产,它们将在2050年前投给新的夏里特医院。他不断地询问自己:未来首都中心的医院会是什么样子?

直到18世纪,医院都是收容病人以及一些穷人、老人和精神有问题的人的所在。照顾他们的不是医生,而是牧师或僧侣。病人只能寄希望于神的庇佑,而得不到有效的药物治疗。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现代诊所出现了,医生和护理人员取代了神职人员,弱势的求助者开始享有权利,变成了提出越来越多要求的病人。因此,对于未来的医院来说,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未来的病人对于医院会有怎样的期望?

四种医院运作方案

由趋势研究员科琳娜·米尔豪森开发的四种方案展示了2030年夏里特医学院的运作模式。受总部设在法兰克福的未来研究所的委托,米尔豪森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结合当前的一些实际影响因素,如性别角色的变化、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等,为该研究所进行了预测。

在第一个方案中,医疗主要是虚拟形态的。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可以跟踪和分析人体的健康数据。有了疾病,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去看医生,而是上网进行在线咨询并寻求远程医疗服务。实在需要去医院的病人,则会随身携带自己的电子病历,病历中存储了所有的检查结果,只要病人授权就可以立即共享。在联网的病房里,病人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生命体征,获取化验结果。亲属和医生能以虚拟数字人的形式探视病人,从而节约时间、免于奔波。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了如指掌,但这种模式的代价也很大:病人将处于全天候的监控之下。

第二种方案——“生活诊所社区”则有效地规避了一些数字化的弊端。这一方案重点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通过网络相互联系,但与此同时,传统医学和自然疗法也被赋予新的活力,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病人可以在家附近的社区诊所就诊,这里配备了许多医生,病患们能够得到面对面的治疗。

第三种设想方案是“慢速诊所”。和前两种方案相比,它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更为微弱。

本文刊登于《海外文摘》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