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兰·加洛斯,这块红土球场的夜,在法国时间8月3日的晚上,升起了一颗璀璨的新星:中国网球选手郑钦文,以6比2、6比3直落两盘,战胜了她的决赛对手维基奇,在登顶本届奥运会最高峰的同时,也为中国网球史书写了首度夺金的崭新喜人纪录。
站在球场另一端的维基奇,是一位以丰富的小球战术和逆风作战经验而闻名的顽强选手。相比郑钦文的加时苦战,维基奇在半决赛中以两局6比4、6比0的悬殊分差击败对手,相对轻松地晋级了决赛。
要知道,在更早之前的两轮,面对纳瓦罗和科贝尔两位排名相近甚至超前的强敌,郑钦文都是鏖战超过3小时才拿下的比赛。晋级过程如此惊心动魄,让郑钦文的体力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消耗,以至于要退出混双比赛的角逐,以得到些许体力上的补充休息。
是故,赛前不少评论都将郑钦文与维基奇的终极对决,看成是后者以逸待劳状态下的压倒性场面——但真正掌控决赛巅峰时刻的,却是21岁的“逆转女王”。
曾经有人戏称,没有积分加成、商业回报亦和巡回赛不能相提并论的奥运会,对习惯单打独斗的职业网球运动员来说,是最不重要的比赛。相信这一夜,披上国旗的郑钦文,在比赛里展现出来的坚毅不挠的意志品质,和绝佳的竞技表现,就是她对奥林匹克精神最纯粹的热忱,这份爱,也必将会让她走得更远。
征途漫漫
这届奥运会,郑钦文的高光表现固然让她频频出圈。但事实上,球迷们首次刷新对她的认知,是在今年的澳网,她在墨尔本公园的连连爆发,成为历史上杀入澳网总决赛的最年轻的中国女网运动员。尽管遗憾只拿到亚军,但对于郑钦文的竞技表现,熟悉的球迷们目睹到了更值得惊讶的改变:她改变了过去习惯了16年的发球动作,从侧身准备,到将球抛送至空中,再到倏地挥拍击球,在无数双眼睛注视下,整套技术步骤不再带有一丝卡顿。
取而代之的,是丝滑的发力,形成了在传统亚洲女子网球运动员中少见的,攻击性更为锐利的发球。
这是一种更加贴近网坛发展主流的国际化标准打法。
事实上,从6岁领到第一支球拍、踏上职业网球道路起,郑钦文就放弃了大多数人选择的体制内培养模式。她和身后的家人与团队,坚定地选择了“走出去”。
对于尚未崭露头角的年轻运动员,前者无疑是一条更为稳妥的道路;而后者,与海外俱乐部融合的体育教育方式固然个性化,更具可塑性,但征途漫漫,同行者寥寥,加之资金等方方面面,对运动员及其家庭都是更大的压力。
但对于郑钦文,曾经是田径运动员的父亲郑建坪,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不遗余力地倾注所有,去支持培养女儿。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期间,他带着6岁的郑钦文,从湖北十堰来到了首都,坐在了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的看台上。甫一开赛,身旁的郑建坪就感觉到了,女儿对这项从未接触过的运动,流露出了强烈兴趣。
在此前,郑钦文练过篮球和羽毛球,也尝试过乒乓球和跑步,表现在一众孩子里并不亮眼。终于到了网球场上,看到了她展现出自己一直期盼的体育天赋,郑建坪随即决定搬离家乡湖北十堰,来到这个“网球强省”的省会武汉。
他要让女儿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接受更专业的训练。
短短4年的培训后,在2014年的一场全国赛事里,12岁的郑钦文成为十堰市史上第一个收获网球女子单打、双打全国冠军的选手。关于郑钦文在网球运动上的天分,一件如今被众多球迷津津乐道的“残酷”轶事是,在这场比赛里,郑钦文轰出了时速170公里的发球,站在球网另一端远处的对手还没有反应过来,手就被打骨折了。
眼见女儿在国内少年组逐渐拔尖,郑建坪想让她一步一个脚印,走女儿的偶像李娜曾经走过的路,至于能否成就新的传奇,那只会被写在郑钦文自己的人生剧本里。
郑建坪说,这不是父母应该设下的目标。但他为了这个剧本,竭尽所能地铺了路。
为此,他找到了李娜曾经的启蒙教练夏溪瑶,让郑钦文拜师,尔后拜师李娜在湖北队的教练余丽桥,再然后,郑钦文又师从了李娜曾经的恩师,著名教练卡洛斯·罗德里格斯。
这位阿根廷知名教头对年少的郑钦文说,想成为世界级运动员,任何时候,不论输赢,都要尊重对手。心态上面的调整变化,使得青春期的郑钦文,从一名天赋型选手,向更加成熟的职业运动员蜕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