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中女性的刻板印象
作者 明山
发表于 2024年9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便捷地获取信息、发表自己看法和意见,但是在一些与女性相关的事件报道中常隐含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本文以“女司机”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女司机报道中存在的态度、偏好和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媒体报道中隐藏的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对于消除性别歧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江公交车事件引发人们的热烈讨论,该事件舆论焦点不断变更,先后经历了“女司机”“公交车司机”“女乘客”和“公交车上其他人员”等。11月2日官方通报师哥责任认定之前,舆论的焦点一直是在“女司机”身上。最早由深蓝财经报道出事故原因是小轿车逆行,大巴车避让不及,重庆青年报微博细化了这一说法,即女司机驾驶红色私家车逆行。都市快报微博进一步落实了细节:“女司机脚穿高跟鞋”。随着部分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进一步扩大,将事故的责任人描绘成了逆行、穿高跟鞋、技术差的女司机。

“女司机”的新闻频频引发热议,从成都暴打女司机事件到重庆万江公交车事件,诸多媒体都会对驾驶员的性别分外注意。根据公安部相关数据统计,2017年男性驾驶人2.60亿人,占71.21%;女性驾驶人1.11亿人,占28.79%。驾驶员中男性占到了七成左右,在事故发生率上也是男性占比较高,而媒体总在报道中突出女司机,是因为对少数群体的关注,还是因为媒体对女司机群体存在一定的偏见?本文将对媒体对“女司机”报道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以“女司机”为关键词进行论文的搜索,主要涉及新闻反转、舆情引导、女司机形象等方面。若以媒介性别偏向报道进行筛选,则主要有“女司机”“女博士”“剩女”等分类。

在传媒中最容易出现的是言语上的性别偏见。徐莉认为主要有以下的表现形式:新闻语言“轻女重男”;广告语言“唯女独尊”;网络语言“宠爱女性”;户外传媒“歧视女性”。李腊花提到媒体对女性观赏价值的过分看重,即使是在对女性多元化评价的情况下,媒体报道往往把女性作为视觉感官满足的对象。刘立群更明确指出,传媒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作了定型划分。

在成因剖析方面主要涉及这些方面:文化历史原因、社会因素、媒体以及女性自身的原因。张宜认为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针对女性的歧视性语言原因主要是文化影响、社会影响和媒介渲染。戴蓓芬则进一步分析了媒体的因素,新媒体语境下娱乐化增强,并渗透到了新闻话语生产过程中,女性则被娱乐化和消费。

基于之前的研究情况,本研究基于媒体对“女司机”的报道,使用内容分析法,在先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媒体在报道中对女司机的情感偏向是什么?媒体在报道中是否有意强调女司机?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在报道女司机话题上是否有差别?

二、研究设计与发现

(一)样本选择与抽样

本研究主要使用的是内容分析法。研究对象是媒体关于女司机的报道,包括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主要原因在于,在重庆万江公交车事件中,最早提出女司机的是主流媒体,网络新媒体又进行了扩散,两者参与都较多。因此在对“女司机”进行报道选择时,对媒体性质不加以限制,也可看出两者是否相同或有所区别。其次,百度作为国内较大的搜索引擎,在新闻的搜索中较为全面,减少了遗漏的可能。

关键词为“女司机”,以其为关键词,搜索2018年11月28日至2018年12月17日共744个样本,去除重复的内容,有效样本一共236个样本。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