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我国已步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实践于课堂。在这里,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课后,信息技术是否也能打破传统的家园合作模式,进入到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
一、信息化在家园“快”合作中的应用
(一)高效交流“快”沟通
通知快公布,家长快知晓。在家园合作中,把班级通知第一时间告知家长,让家长及时收到通知,配合幼儿园、班级开展各项活动,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QQ、微信、钉钉,成为家园社交中较为常见的软件。值得一提的是,钉钉具有班级群管理功能,每位家长不仅能够及时收到消息,教师也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已阅读人数及未阅读的幼儿信息都能一览无遗。教师只需通过再次“钉”未阅读家长,对方就能获取教师在平台上发布的信息,真正做到通知“快”公布,家长“快”知晓。
灵活巧沟通,快速更高效。随着现代化的信息软件的应用,我们也告别了传统家校沟通的单一模式——面谈与电话。从曾经尴尬的开场白:“某某家长,现在有时间吗?针对宝宝在园的情况方便聊几句吗”,渐渐转变为:“某某妈妈(爸爸),有空时给我留个言,我们沟通一下宝贝在园情况。”
时间和方式的灵活性也避免了家长们既要赶时间又要关心幼儿在园情况的尴尬。反之,家长也能不定时地“找”教师询问幼儿的在园情况,大大加强了家园沟通的频率和效率。同时,也方便教师对家园共育后幼儿的表现进行阶段性评价,并与家长进行及时反馈。此外,教师还能同时针对几名幼儿与家长们分别进行沟通。相比传统每次只能约聊一至二名幼儿的家长,现在的沟通更快捷、更高效,也更具隐私性。
资源快获取,家园快沟通。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比起文字,我们更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图画。其实,家长们也是如此。特别是小班的爸妈们,听老师说十句话还不如一张宝贝在园开心玩耍的照片来得更让他们信服。因此,在多媒体技术的配合运用下,实适时将幼儿在园情况由文字转变为照片、视频,发至家长。在“无声”的环境下,让家长们通过“看”,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及一日活动的基本流程。大大降低了家长们对幼儿在园时所产生的焦虑及担忧,从而架起家园沟通的桥梁。
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建立一个共享平台,可以创建一个共享相册或视频平台,家长和教师可以上传和分享照片、视频,方便双方快速获取。使用即时通信工具,通过使用即时通信应用程序,如微信、QQ等,在家长和教师之间进行实时的沟通和文件传输。家长可以要求教师发送照片和视频,教师可以随时将相关内容发送给家长。设置在线班级系统,家长可以通过该系统查看孩子在学校的照片和视频。教师可以定期更新照片和视频,家长可以随时登录系统查看。
(二)家园共育“快”学习
安全平台,快乐学。信息技术不单单只运用于和家长们的沟通、交流中,也运用于家园共育。随着安全信息网络平台的推广,家长们每周都能在手机上与幼儿一同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预判初步危险的能力。平台上的内容主要以图画、视频为主,深受幼儿的喜爱,也易于幼儿的接受和理解,同时方便家长们与幼儿一起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