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交流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相信学生时代大家都接触过文言文,《伤仲永》《劝学》《醉翁亭记》等要求熟读并背诵全文,让我们印象深刻;哪怕是步入社会后,仍旧记忆犹新。
那么,古代人平时说话交流也是像文言文一样,既晦涩难懂又拗口吗?
受到古装电视剧的影响,我们可能都会觉得古人说话就是满口的“之乎者也”,会想当然认为他们说话都是上面这样的。
但事实上,古人说话与古装电视剧所演绎的大相径庭。这篇科普文有两条线,一条是古人的书面语和口语,另外一条是古代人的发音。
古人交流用文言文or白话文?
我们在学生时代背过的经典文言文,就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言。一眼望过去,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晦涩难懂”。
是的,文言文就是烦琐,不那么直截了当、通俗易懂。古人也是人,和现代人的想法不会有太大的出入。无论在哪个朝代,相比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白话文都是大家日常交流的第一选择。
春秋时期以前,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不是很大,文言文实际上就是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变形而成的。换句话说,人们写在纸面上的文言文和日常交流的口语何其相似乃尔。
唐宋之后,书面语和口头语越来越分化,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两套颇具独特韵味的语言系统。这个时期的古人,平时说话跟写文章,已经是两种风格了。
那肯定会有人产生疑问了——既然平时说话也用白话文,那为啥写文章就非得用文言文呢?
造纸术普及之前,古人一般都是在青铜器、竹简上面刻字。咱先不说这些材料对于普通平民家庭来说多么昂贵,单是听起来就觉得这玩意是个大块头,重量肯定不小。
另外,在上面一刀一笔刻字也很吃力,吭哧吭哧刻了一个月,也没弄出来几个成品,还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这种古老又笨重的方式肯定是行不通的。
为了省钱省力、控制成本,古人写文章的时候必须言简意赅、惜字如金,文言文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