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我越来越舍不得离开父母
前段时间我有事外出,特别请妈妈来帮忙照顾家里的小孩。等我差不多忙完,妈妈又买票回老家了。这次来我家,一共十九天。看着妈妈收拾行李,我心里空落落的,我不停地在旁边“帮忙”,一会儿拿些吃的让妈妈带着,一会儿找出些护肤品旅行装让她拿上,方便以后出门用。但又觉得拿的东西太重了,便劝她留下一些,我给她寄回去,好像这种“越帮越忙”就能让自己好受些似的。家里有了娃以后,这样的场景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但这一次我格外难过,难过到在无人看到的地方,我这个中年老母亲眼角酸胀地落下泪来。
虽然很想挽留妈妈再多住一些时日,可到底是开不了口。因为我知道,她这一次能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回老家后还有一大家子的事要忙碌。等到我妈妈走了,小娃缩在我怀里哭:“我舍不得姥姥!我不想让姥姥走!我想姥姥!”我一边抚摸着她的背给她顺气,一边安慰她。与想哭就哭的小娃相比,这一刻的我表面上很淡定,可实际上,也在暗自伤怀着。但在收到妈妈“需要我再过来”的消息时,我故作轻松对她说:“没事,放心”。对她回老家表示万分理解与支持,还附上一个家庭微信群专用经典龇牙笑脸。虽然并不指望这几句话能起到什么作用,但总觉得要这样说才能安心。在小娃的啜泣声中,我分出神来在想: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如此舍不得离开父母了呢?
小时候,我们老家有个说法:拿筷子时,手离筷子头越远,意味着这个人以后走得就越远。那时,人们总觉得离家越远、发展越好。学生时代的我一直都是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虽然现在回过头看,只能说是“小镇做题家”,但在当时却一直顶着父母家人“学习好未来肯定有出息”的期待。以至于,即使是在拿筷子这么小的事情上,都时不时有人说:“筷子拿这么远,以后走得远,肯定有出息。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