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
作者 方小白
发表于 2024年9月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实现了南北社会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发展的重要底色。

从地理上看,它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华北、淮海平原,在沿线滋养出一串如苏州、扬州这样的繁华城镇,更是在北端“结”出了一个物华天宝的北京城。

“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或许可以有个有趣的开端。譬如贾宝玉为了取悦初次见面的林黛玉,惊呼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句话真的让我生气,像他这样见惯世面的贵公子,想必知道实情:林妹妹明明是从扬州出发,搭乘乌篷官船,沿着我——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到后来贾黛二人感情甚笃,宝玉犯了嗔痴,连摆放在房间中的船模型都见不得,生怕林家有人沿大运河北上,驾船接走心中的林妹妹!”

实际上,在卿卿我我的情爱之外,透过无数明清小说丰富的环境描写,京杭大运河的身影宛如巨龙无法遮掩,鲜活地存在于个人、市井、庙堂、现实,以及历史的交织之中。以至于红学研究还专门有个课题,叫做“《红楼梦》与京杭大运河”,可见在近代中国人的生活里,这条运河是如此重要的存在,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地理和历史的灵魂河道。

东方大国自古有运河

在历史上,“大运河”这个词一度专门指隋唐大运河。许多人一提到这条运河,就会说它是隋炀帝的功劳。然而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帝王将相历史观。京杭大运河脱胎于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则是在历代累建的古运河基础上贯通而成的。而中国大运河的第一锹,最早能找到信史记录在《左传》中:“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是鲁国的史官修的,对于吴国这种“蛮夷”,非大事绝不会被记录。可见夫差下令开挖邗沟的战略意义,在群雄开始争霸的环境中,非同小可。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公元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姓百万人,疏浚贯通所有古运河的经脉河道,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点,北至涿郡(今北京到河北涿州一带),南至余杭的漕运水道,史称隋唐大运河,又称为隋唐宋大运河。

这条运河在隋、唐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保障了隋唐皇都的粮食和物资供应,但同时在战乱中,只要敌人掐断这条水道,就掐住了王朝的命脉。至元朝,随着经济的发展,地理探索能力的增强,来自北方的统治者并不那么青睐关中之地了,而是更希冀去控制南方的资源。于是忽必烈在今天的北京所在处建立了元大都,在天才科学家郭守敬的主持修建下,隋唐大运河被截弯取直,弃洛阳直去涿郡,再利用通惠河连通元大都原有水系进入大运河,一条南北向、直接连接了北京和杭州的大运河正式诞生。

京杭大运河,途经河北、天津、山东、江苏至浙江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南北水路交通,全长近1800公里。沿线滋养出一串如苏州、扬州这样的繁华城镇,更是在北端,“结”出了一个物华天宝的北京城。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就曾以《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为题,讲述了紫禁城和大运河的故事。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