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
作者 筱颖
发表于 2024年9月

如果仔细观察绘制于清朝的《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就会发现,浙东运河处于中国大运河的南端,是其他两条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通道。

浙东运河,又被称为杭甬运河。西起杭州西兴古镇,流经绍兴,东至宁波甬江,最终注入东海,全长239公里。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一道,于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悠长运河古韵始于春秋之际

古人以钱塘江为界,将浙江分为“浙西”和“浙东”两部分。浙东因水资源丰富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描述为一个“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支津交渠”的地区。

而关于浙东运河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之前,位于浙江的山会平原遍布河流湖泊,是一片咸潮直薄、难以开发的沼泽之地。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开发和苦心经营,荒芜沼泽渐渐变成鱼米之乡。

《越绝书》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山阴”之地名起于秦代,《越绝书》是一部流传于先秦,编撰成书于东汉的著作。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回到故国开始了“卧薪尝胆”,他命令范蠡围堤筑塘、蓄淡拒咸,建成山阴故水道。这条水道既是越国的基础设施,也是最大的公益性基础工程,这一伟大举措为会稽绍兴城的经略打下了基础。

山阴故水道是浙东运河的起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历经时间洗涤,如今古老水道尚存,是浙东运河的标志性河段。从山阴故水道开凿的那一刻起,人工运河这一改造山河的交通水利活动,开始参与到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来。

就像曾经改造山会平原的湖泊沼泽需要时间的积累,浙东运河的开凿同样不是一蹴而就。

东汉永和年(136年-141年)间,会稽郡太守马臻发动民工,围筑了汇聚三十六源之水的鉴湖,山阴故水道也被纳入其中,成为鉴湖的一部分。到西晋时期,浙东运河迎来“关键一笔”,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西兴运河,将会稽郡城与钱塘江、曹娥江等自然河道相连通,浙东运河初现雏形。

唐宋年间,国力繁盛,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海上贸易也在蓬勃发展。随着南宋皇室南迁,建都杭州,经济重心南移,浙东运河地位显露,一跃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航运河道。

元代朝廷虽对浙东运河进行了修缮维护,但河上航运已不如南宋繁荣。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