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媒人有编制!
作者 京墨
发表于 2024年9月

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自由度的提高,如今男女的婚配除了自由恋爱,还有多种渠道可促成姻缘。而在古代,男女联姻需经过父母的认可与媒人的撮合。

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三百六十行中,媒人是很特殊的一个行业。那么,古代媒人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呢?想要成为媒人,又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掌管婚姻的神媒人的起源与称呼

关于媒人的起源,要从神话传说说起。据记载:“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就是说,女娲祈求上苍任命她为女媒。女娲因此被认为是华夏历史上的第一个媒人,被尊称为“媒神”。后来,人们“变媒为禖”,从民间到皇室,都开始供奉掌管人们婚姻和生育的“高禖神”。

“媒妁之言”成为男女结合的必需条件兴于父系氏族社会。从西周起,部分地区就已经出现“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的礼法诗句。战国时期,《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可见当时,男女在婚前必须遵循礼法,不能私下钻洞、扒缝互相偷看,无媒自通会对个人造成不良影响,并给家族带来巨大困扰。

但是,“媒妁之言”作为法律条文是从唐代开始。《唐律·户婚》中有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换句话说,没有经过媒人介绍,走说媒程序的婚姻,是得不到主流社会认可与保护的。

另外,在不同时期,媒人这个职业还有着众多别称。

“伐柯人”最早源自《诗经》,其中用伐树与婚姻进行类比。诗中说道,怎样才能砍倒大树呢?必须用斧头才能砍断。怎样才能娶到妻子呢?必须说媒才能成婚。后来,人们便将媒人称为“伐柯人”,说媒就是“执柯”,提亲则被称为“伐柯”。

“冰人”也是媒人的称呼。《晋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奇闻:有个名叫索紞的人,他精通阴阳天文,也很会占卜。有一次,官员令狐策梦见自己站在冰湖之上,和冰下的人谈话。梦醒之后,令狐策去找索紞解梦。索紞告诉他:“冰上为阳,冰下为阴,为阳语阴,媒介事也。”表示令狐策在调和阴阳,预示着他要给别人做媒。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4年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