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中东,宜更慎重
中国的企业和机构必须有清晰的认知:中国人出海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实打实的工业基础。
在中国的企业界和金融界,中东概念差不多火了三四年。出海中东,好像是一幅极其美好的图景。
企业界的人告诉我们:中东的消费者很富,中产都是土豪级的,家里有几台豪车,一不小心还养着狮子。他们根本不懂得讲价,只要最贵。投资家则告诉我们:中东的机构投资者最有钱,最小的主权基金也有千亿美元的资产管理规模。他们投孙正义的软银巨亏,现在只相信中国人,抢着要当中国VC的有限合伙人。
如果仔细分析,以上两点都值得商榷。中东上镜率较高的国家,的确有不少石油富国,但不能忽视,中东的人口规模的确太过有限,没有任何国家称得上“大国市场”。沙特是中东的第一经济大国,人口其实刚超过3500万,大概是广州加深圳的人口,却没有广州加深圳那么多的中产阶层消费者。
在沙特的人口中,30%都是外来的劳工。他们薪酬并不高,而且会把薪酬作为外汇,寄回印度、巴基斯坦或者孟加拉国。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不会为当地的消费做太多的贡献。除了沙特,在其他的中东国家,这种情况也十分常见。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