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洲央行前行长、意大利前总理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前不久在布鲁塞尔着实掀起了一股旋风。9月9日,他大张旗鼓地发布了由他主持撰写的一份报告,题为《欧洲竞争力的未来》,一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这实际上是一份政策建议书,分上下两部分,洋洋洒洒共400多页,对欧洲竞争力的现状和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由于德拉吉是受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一年前的委托起草的这份文件,相信它将会对欧委会未来的政策走向产生实质性影响。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德拉吉在他的报告书中虽然提及中国近40处,但采用的口吻和方式与冯德莱恩有天壤之别。没有意识形态的敌对情绪,技术官僚型的压力分析代替了意气用事的指责。
中美一个档次
和许多中国人和美国人的看法不一样,在德拉吉的眼中,中国和美国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大幅领先欧洲。他把美国和中国看作是一个档次,而欧洲则是一个明显地落后于中美的老大陆。
基于这一判断,他建议欧盟采用联合借贷、共同担责的方式,以每年投资8000亿欧元的力度来缩小与美国和中国的创新差距。德拉吉认为,和中美相比,特别是在先进技术领域,欧洲陷入了一种产业结构的静态之中。他指出,在欧洲,很少有创新公司横空出世并颠覆现有行业结构,形成新的增长引擎。
德拉吉认为,中国的绿色技术和电动汽车对欧洲既是威胁也是机遇。他认为,全球脱碳运动给欧盟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增长机会,但这个机会有可能因为中国的强势崛起而从欧洲的手中跑掉。欧盟在风力涡轮机、电解器和低碳燃料等清洁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全球超过五分之一的清洁和可持续技术都在这里开发出来。然而,他认为欧洲是否能抓住这个机会并不板上钉钉,大规模的产业政策和补贴、快速创新、原材料控制和规模生产能力使中国在清洁技术和电动汽车等行业成为欧洲强大的竞争对手。
权衡两难
德拉吉告诫欧委会,面对中国,欧盟要做出两难的权衡:越来越依赖中国可能是实现脱碳目标的最便宜、最有效的途径;中国由国家支持的竞争也对我们高效的清洁技术和汽车行业构成了威胁。
换句话说,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与一味把中国看成是风险并不遗余力地要求成员国们“去风险”的冯德莱恩相比,德拉吉显得中肯和温和得多。在他看来,中国虽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但体制优势并不见得超越欧洲。他分析道:欧洲模式将开放的经济、高度的市场竞争、强有力的法律框架和积极的政策结合起来,以消除贫困并重新分配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