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会改变什么
作者 赵淑荷
发表于 2024年9月
AI创意图(制作/本刊记者 郭嘉亮)

2024年9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下称《决定》),决定包括正文和《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及四个附件,将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决定》提出,同步启动延迟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60周岁延迟至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至55周岁、58周岁。

中国原有的退休制度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原定男职工60周岁退休,女干部55周岁、女职工50周岁退休,是基于当时我国劳动力供给相对充分、体力劳动占比较大、国内人口平均寿命较低的状况提出的。一直以来,我国在全世界范围来看都属于退休年龄较为年轻的国家。

早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2021年,“十四五”规划再次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有关延迟退休的提法与讨论延续十余年,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一直是公众关心的话题。

2024年,政策出台,还有15年的改革期要走。对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延迟退休这样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将会改变什么?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教授龚六堂,分三个方面向南风窗解释了延迟退休的必要性。

首先,退休年龄的测算与人口平均寿命有密切关系。根据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为历史最好水平。龚六堂提到,在有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人均寿命可达80岁以上,“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因素是受教育年限。建国初期人们的受教育年限普遍较短,参加工作的年龄靠前,因此在原法定退休年龄之前仍能保证相对充足的工作年限。根据2024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05年。而在1982年,这项数据只有8年。在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参加工作的时间因接受教育而延后,压缩了劳动年限,因此国家需要推迟退休年龄,来适应普遍具有更高学历的劳动力人口现状。

第三个背景是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冲击,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根据《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21.1%,达到2.97亿,65岁以上人口占15.4%,达2.17亿。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并且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未富先老的特点,国家的养老体系面临极大挑战。2022年,我国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失去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地位,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供给速度出现下降,人口红利削减,劳动力市场动力不足。

龚六堂提到,美国、日本、欧洲各国均有较为灵活的退休制度,并且实际退休年龄均大于我国原法定退休年龄。“无论是从国内的经济形势,还是环比国际其他各国情况,基于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对退休年龄进行适当的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

延迟退休政策能够有效扩大劳动力供给,缓解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和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延长导致实际工龄缩短这两大因素造成的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

形势严峻,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出“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60岁前后是人生的鼎盛时期,阅历、知识、技术、经验、人脉最为丰富。延迟退休是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方面,有利于开发和利用长寿红利,可以增加老年期的收入水平和身心健康”。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对南风窗表示,根据人口学的界定,60—69岁人群属于低龄老年人,身体状况普遍比较稳定,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潜力。在60周岁基础上延迟3周岁退休,主要调动的是低龄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有助于开发我们经常提到的老年红利,推动银发经济发展”。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