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朔州山阴野长城,看见活着的历史
作者 赵靖含
发表于 2024年9月

雨落了。

斜飞的细丝从塔身簌簌穿过,檐角的风铃却沉默地垂立,身着衲衣的游僧绕红墙缓行。一股如有神至的宿命感,从这座世上最高的纯木楼阁,倾盆而下。

这里是朔州的佛宫寺释迦塔,与比萨斜塔、埃菲尔铁塔,共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9月初,山西转秋,风起雨至,“神话热”恰在此时席卷三晋大地,从小西天至悬空寺,人潮渐次涌入。金戈铁马之城朔州,也被开发出了无数宝藏。

除了游戏中的崇福寺和释迦塔以外,同样为历史学家熟知的是,朔州还记录着一个伟大的人类工程遗迹——长城。这条雄踞在山河表里的巨龙,在长达千年的岁月之中,严防死守着北部边界。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从雁门关镇出发,自西转北,便可沿长城遗迹,寻觅到一座依恒山余支翠微山阴坡而建的军事要塞古城,便是朔州山阴县。这里拥有扼守雁门咽喉的重要据点、现存唯一完整辽代城池,以及中国发现的最大汉代墓群,埋藏着无数戍边将士的英灵。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只知山西煤炭,却不见泱泱华夏。国潮“文旅热”的出现,让山西这片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土地,被重新认识。

山阴,一座历史文化资源不亚于煤炭资源的工科县城,也开始“辅修文科”,在大刀阔斧进行开发区招商引资、产业调整的同时,也投注了诸多注意力到巍巍长城之上。今年8月底,山阴县挂牌成立了农文旅集团,计划整合重建县内雁门关环线的4大区域,以蓄势待发的姿态,向文旅进发。

遍访山阴县,每一个村落都留下了被誊刻在大地上的古老文明。而人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夯土残垣之下,究竟在述说着怎样的一片中国?当大多数的视线被投至热闹中心的时候,一个在史书中荡气回肠的偏远小城,又如何挤入高速运转的现代?

长城之下

如果一定要在中国版图上,寻找“龙”的精神载体,东至大兴安岭,西至天山绿洲,贯穿中国全境、超2万公里的历代古长城遗迹,也许是最好的证明。

从太原出发约两个钟头,便能看见一座四方围城。这里是扼守雁门关的“北门锁钥”,再往前便是一马平川的大同盆地。

同行人老金指着远处的山脊,一条土灰色的边墙蔓延在群峰之中,不时冒出凸起的敌楼与烽燧,“那就是明代长城的遗迹。”自忻州代县白草口村,至朔州山阴县新广武村,一段约10公里的广武明长城,被称为“山西最美野长城”。

而眼前的古城堡,正设在这段长城之外,坐守勾注山下隘口西径。这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基地,也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辽代城池——广武古城,开东、西、南三门,供兵民出入,未设北门,以御游牧民族南下攻打。

如今,这四方城墙的肃穆之感随着战事一同消散,军营也彻底改换为民居。

人类的独特想象力,是这个时代唯一可以自由穿越时空之物。西城门外,一棵古榆悬墙而生,被当地奉为“神树”。站在树下闭眼倾听,仿佛还能感受到从史书中跃出的刀光剑影、战马嘶鸣。

时空折叠,空降秦朝。

秦庄襄王二年,蒙骜攻打赵国,眼下这座城池所在地被纳入秦朝疆土。

忽至西汉。北方四郡郡守、飞将军李广,在这里设置屯兵备战的据点,北逐匈奴。死去的将士忠魂未泯,已在不远处的广武汉墓群长眠千年。

及至北魏,广武城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城池俱损。

再转北宋。杨家骁将杨继业任代州刺史、守边大将,从广武率军杀入北金滩古战场,与辽兵大战。

到了辽金时期,攻守形势变化,辽朝统治者重修旧广武城。明朝洪武七年,雁门关段明长城正式修建,勾注山隘口东径落成一座新广武城。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