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稻作界,有一片江湖,流传着“南帝、北丐、东邪、西毒、中神通”的传说。
最为国人熟悉的“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称为“中神通”,而“南帝”指的是矮化育种专家、广东省农科院的黄耀祥院士,“东邪”是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西毒”是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周开达院士,“北丐”是杨守仁教授。
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关于“南帝”黄耀祥。
黄耀祥何许人也?
这要从一场台风开始说起。
1953年,台风过境,广州城内到处湿漉漉,一片狼藉。
稻田里,原本在高产栽培试验中被寄予了“好禾”厚望的“广场13号”稻田,全倒了。
面对这伏倒的稻田,黄耀祥很是失落。当时,正是他刚回到农业科研田野的第五年,他已带领育种小组选育了“江南1224”“广场13号”品种,在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参与育种工作,小有成就。
谁知一场台风让努力几乎白费。
这是横亘在共和国初期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面前时代命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农业生产环境的优化和施肥技术的进步,施肥带来的增产效果与作物倒伏问题之间的冲突,却逐渐显现。
那是“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年代。进入50年代中期,国家粮食安全与以重工业为建设重点相辅相成。全国上下都在紧张粮食的产量。
台风过后,眼见着稻田里倒伏的禾苗,农民和黄耀祥一同心疼起来:“多好的禾呀,全倒了,能不能搞出不怕台风的种子呢?”
稻农的话,让黄耀祥从失落的情绪转入理性思考之中,他振作起来,决意要培育出抗倒伏的品种。
此后,由一场台风刮起的,是以黄耀祥培育的“广场矮”稻种为标志的中国水稻史上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序幕。在50多年的稻作人生里,黄耀祥主导培育下的品种就有60多个,累计种植面积达115亿亩以上,为社会增产2100亿公斤。黄耀祥也因此赢得了“中国大陆半矮秆水稻之父”的美名。
荣誉加身,黄耀祥依然如农民一样朴实,他平淡地说:“人人都有饭吃,这才是我想要的。”
吃饱饭,是头等大事。这也是在山河动荡的背景下出生、成长的黄耀祥最朴素的愿望。为此,他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实现。
父亲的奶油糖
一张照片记录了黄耀祥在田间日常工作的状态。
照片里,黄耀祥将衣袖和裤管都卷了起来,左手拎着布鞋,右手拄着木棍,泥巴还粘在他脚踝至脚掌处。那是刚从田里劳作后的模样。田间的风将他花白的刘海吹向头顶,与一群年轻小伙站在一道,他依然显得神采奕奕,面带笑容。
黄耀祥在自述里回顾自己的人生时写道:“半个世纪以来,我是在和水稻种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度过的,除了种子还是种子,至今满脑袋装的都是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