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奔向月亮
作者 姚远
发表于 2024年9月
欧阳自远院士

院士去做科普,会不会“大材小用”了?2021年,欧阳自远被问到这个问题。

白发苍苍的老人听罢有些着急,赶紧说:“这没什么,院士没什么高贵的。我们既然熟悉、了解,就应该把这些知识系统地整理好,告诉广大公众。”他将科普视为理所应当。

这一年,欧阳自远已经86岁了,依然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11点睡觉,一心扑在工作上。忙的时候,他就在办公室吃外卖,眼睛盯向电脑屏幕,利用午饭时间准备下一场演讲。

他的演讲经常以这么一句话作为开场:“搞月亮究竟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实质意义?我有责任和义务向大家汇报。”

故事回到20年前。2004年,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立项,人们赋予了它一个浪漫的名字:嫦娥工程。

在幕后推动嫦娥工程落成的,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后来,他担任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位首席科学家,为中国探月工程制定了“探、登、落”的长远规划与“绕、落、回”的近期目标。

很多人称欧阳自远为“嫦娥之父”。

这20年来,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探月工程按照欧阳自远的设想,圆满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目标,建立起完善的探月工程体系,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的探月之路。神话故事里“嫦娥奔月”的浪漫,成为现实。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带回了来自月球背面的土壤样本,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的进一步突破。

此前人类一共对月球进行了10次采样,采样点均位于月球的正面,而“嫦娥六号”对月球背面的采样,是人类首次。这些月壤中,或许就隐藏着人类未知的宇宙奥秘。

到月亮上去,这是欧阳自远从年轻时就怀有的梦想。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年轻的欧阳自远便开始久久地仰望星空。几十年苦苦追求,终于梦想成真——这是一位科学巨匠的圆梦之旅,恰也是一个国家的腾飞之路。

“唤醒沉睡的高山”

“太空时代”这四个字,欧阳自远头一次在报纸上看见,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

彼时是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消息传来,举世震惊。人类第一次亲手改变了夜空的样貌,世界各大报刊争相报道,称“斯普特尼克1号”的成功标志着“人类的空间时代已经来临”。

欧阳自远此时22岁,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读研。

此时,新中国刚走上工业化的征程,然而工业化所必需的原材料——各种金属矿产资源和石油却极为稀缺。报考大学前,欧阳自远经常听见广播中传来国家的呼吁:“年轻的学子们,你们要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在此感召下,他叩响了地质学的大门。

那年夏天,为了完成研究生论文,欧阳自远独自前往安徽和湖北的矿区开展地质调研。

日子是极其艰苦的。白天,他在狭小、潮湿的坑道中观察矿脉、记录岩层;夜晚,他在摇曳的灯光下整理、思考。他后来回忆说,地质勘测“就像蚂蚁一样在大地上爬”。

到了秋天,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轰动了全球。新闻标题上“太空时代”四个字,对欧阳自远来说是个完全新鲜的概念。他查阅俄文和英文资料,迫切想知道:“太空时代”是什么?美国和苏联为什么要研制人造卫星?人类为什么要到天上去?

1950年代,冷战格局之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太空领域的竞相探索,其实是核军备竞赛领域的某种延伸。苏联升起的这颗人造卫星,对美国构成重大的军事威慑——苏联既然能将人造卫星送上太空,自然就能将原子弹或氢弹投射到大洋彼岸。

白天,他在狭小、潮湿的坑道中观察矿脉、记录岩层;夜晚,他在摇曳的灯光下整理、思考。他后来回忆说,地质勘测“就像蚂蚁一样在大地上爬”。

青年欧阳自远对太空探索的向往,来源于一种更原始的科学好奇。他想,当下的地质勘测,是用人的双脚去丈量大地,那么未来某天,人类是不是可以像卫星一样飞到天上,更宏观而完整地观测地球?未来某天,人类是不是可以去探索其他星球的地质结构,与地球对比?

欧阳自远敏锐察觉:这天上的东西,似乎与自己在地下的工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迟早有一天,中国人必然也会踏上探索太空的旅途。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