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上旬,53个非洲国家的代表以及非盟等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引发全球关注。
这场时隔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旨在“构建高水平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方为此宣布在未来三年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细目中包括邀请1000名非方政党人士来华交流,在非洲5个区域打造中非产业合作增长圈,为非方培训6000名军队人才和1000名警务执法人员,将2026年确定为“中非人文交流年”,等等。
在本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前,非洲国家举行了几场相关会议,包括2024年3月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中非经贸合作论坛。肯尼亚、纳米比亚和乌干达等非洲国家也在峰会前组织了投资论坛,向中国投资者推销投资机会。之后,还有在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中非智库论坛和7月在北京举行的“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第二届高级别会议。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为主要载体的中非合作框架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借贷国。如今,中非经济关系正进入新篇章,可不少非洲国家正承受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不稳定。例如,中国长期的友邦加蓬去年也发生了政变,同布基纳法索、乍得、几内亚、马里和苏丹一道,落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动荡带”。幸运的是,2024年5月刚果(金)挫败了一起有外国公民参与的政变企图。
相比“中非合作是否在重新提速”这样的提问,人们更感兴趣的是,在变乱交织的动荡世界中,如何从国际大循环的视角寻找突破口,以使中非合作能够不受政治干扰地行稳致远,并且在传统的能源矿产交通项目之外培育新增长点。
非洲扩大进口“新三样”
去年首次发布的中非贸易指数显示,中国对非洲的进出口额从2000年的不到10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2年的1.88万亿元人民币,累计增长约20倍。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非洲目前约20%的出口流向中国,非洲约16%的进口来自中国。初级商品——金属、矿产品和燃料——约占非洲对华出口的3/5,而非洲通常大量进口中国的制成品、电子产品和机械。
2023年,中非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2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中国从非洲国家进口的坚果、蔬菜、鲜花和水果等农产品,同比增长分别达130%、32%、14%和7%;而中国对非洲出口的汽车、手机、电脑、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后两样与电动汽车并称“新三样”),增长均超过100%。
今年1月至7月,中非贸易额同比增长5.5%,达到1666亿美元,增势喜人。中国与南非、刚果(金)、尼日利亚、埃及、肯尼亚和安哥拉等非洲国家的贸易范围,已从矿产扩大到农产品、汽车、制成品,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从2024年开始,非洲将保持每年4.2%的平均增长率,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尽管非洲由不同发展和增长水平的各种市场组成,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估计,到2027年,非洲大陆将取代亚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非洲和中国将变得更加相互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