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之城深圳,他们共创一座百年名院
作者 杨露
发表于 2024年9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创院院长、 中国医师奖获得者何裕隆教授

唯理想与责任,使人忘我;亦唯忘我之士,群贤毕至,可创造奇迹。

一个奇迹在深圳诞生了。

2015年,何裕隆教授突然受命,将中山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七院”)落地深圳,建设一座未来的百年名院。

从深圳光明区猪婆山的一片芳草萋萋起步,数年之间,一座现代化三甲医院磅礴崛起。

物质形态内部,是强大的科研与实践。启用6年,就在《Nature》杂志发表科研论文,揭开困扰全球医学界百年的恶性肿瘤化疗耐药谜题,开展了世界首例肝癌定向治疗术,示范探索业内专家奔走呼吁多年的普惠性安宁疗护服务……

好的医院,既是救死扶伤的实践场,也是科研教学的象牙塔,大医皆名师,传道受业,仰望星空,一起探索科学与人文可抵达的辽远边界。

何以可能?这些人原本在广州,在全国各地,有最好的环境,最好的待遇,为何决定来到这里,把双脚踩进泥泞?因为他们坚信并且想象着一片繁花,知道这里必然成为后人称道的百年名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之梦,因为那是一种求道的精神,它的超越性,让人生变得格外值得,医者亦不自外。

不由人不想起宋代书院来。那些人出则为家国担当,退则共研学问,为苍生细究未来。师生揣摩,如切如磋,虽苦犹乐。

一次情怀召唤的风云际会

2015年,何裕隆已经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了30多年。受命之时,第一反应是“茫然”。

同时他也知道,这一使命重要而神圣。

深圳的经济奇迹、创新奇迹举世瞩目,但奇迹没有以同样的速度出现在教育和医疗领域。深圳需要中山七院,需要更多医学精英。同时,中山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也需要再造新局面。

深圳是有强大决心的。2016年6月,深圳市政府与中山大学签署了《共建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协议》,明确要将医院建设成为深圳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公共卫生灾难救治中心、国家级保健中心。

中大系列附属医院医疗服务水平蜚声国内,中大七院希望至少齐平,甚至更优。定位于深圳地区规模最大、临床专科门类最齐全、诊疗技术最先进、高层次医护人员最多等,后来中山大学校领导又为中山七院加了一个相当有分量的“最”:医德医风最好。

2015年10月,四人组成的中山七院筹备小组出发了,从广州前往深圳进行“二次创业”。

2018年开业,仅用了4年零2个月,成为“三甲”,创下全国最快纪录。

光明区猪婆山,可谓荒僻之地。何裕隆倒吸一口冷气,但士不可不弘毅,他们的目光越过了荒凉,“这里正是读书的好地方”。

这群从广州来的全球知名专家、教授,戴着安全帽、提着手电筒整日穿梭在工地。设计病区,修改图纸,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评估这些建筑和设备是否能满足一个高水平医院的需求。

中山七院副院长张常华回忆,第一次跟着何裕隆来到光明所见到的场景,不是现在的绿水青山。那时一片泥泞,生活不便。“何院长是具有大情怀和奉献精神的人。共产党员都应该有这种情怀。”

庄思齐,中山七院儿童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儿科学教研室主任,9年前她曾成功救治了广东最小的新生儿。那时她即将退休,安享闲适时光,不想却被一份理想激励,一头扎进了工地。

“当时很多人认为我在中山一院已经有相当高的学术地位,没有必要再跑到深圳为新医院操劳,但何院长非常具有开拓和引领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鞭策。”她说。

庄思齐教授来了,接着,中山七院现任副院长陈纯、儿科主任薛红漫,从中山二院来了;现任新生儿科主任房晓祎,从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来了;十余位专科护士长和护理骨干,从中山一院来了……

每一个科室,莫不如是。万涓成流,情怀驱使,专家们一个个义无反顾。安稳的平台不要了,原有的编制不留恋,一心要在一片旷野上共同创立一个新的百年名院。

他们传承精神,“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他们放眼未来,“崇德、求是、传承、超越”。

4个人,到2000多人,三间农民房的破旧办公室,到崭新的医院大楼,“中大情怀,深圳速度”,中山七院巍然出世。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