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叔“爆改”民宿:长城好汉,看花对月
作者 肖凤伟
发表于 2024年10月

在长城脚下的渤海镇慕田峪村,萨洋是一个特殊的村民。他是美国人,曾在伯克利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博士,后来在李碧菁创办的美中互利公司任副总裁。但如今,他已经在慕田峪村住了近40年。有人曾问他打算何时回美国,萨洋说:“我不想离开这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个美国人为何要放弃收入丰厚的工作,来到中国的乡下安家呢?

移民中国,与长城结缘

2024年,美国人萨洋把自己定居中国、在中国乡村的经历写成书——《安居长城》,于7月正式出版。回首自己在中国近40年的生活,萨洋兴奋地说:“我爱中国,这里有我的记忆、设计和梦想。也有我的激情岁月和我为之坚持的事业。”

1979年,25岁的萨洋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因为喜欢中国文化,他为自己找了一个老师学习汉语。老师名叫唐亮,是个温柔大气的中国姑娘。

萨洋第一次见到唐亮,就被深深吸引了。1982年,终被萨洋感动的唐亮在美国与其结婚。四年后,他们的大女儿出生。

唐亮越来越想念自己在中国的父母,而萨洋也一直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有着极大的兴趣。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萨洋放弃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的机会,和妻子来北京定居。

1986年3月,那是萨洋第一次来到慕田峪长城,没想到,这一眼就让他与慕田峪村结下了不解之缘。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长城上,勾勒出一幅金碧辉煌的画卷。此刻的长城宛如一条巨龙,盘旋于群山之间,矗立在苍茫的大地上,雄壮而神秘。

从此,只要有空闲时间,萨洋就会去爬长城,从头到尾把长城看了一遍又一遍。他对美国的亲朋好友夸赞长城的壮观,仿佛这和自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朋友来北京旅游,萨洋也总会自告奋勇做他们的导游,自然,爬长城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1994年的一天,萨洋带朋友在慕田峪长城旅游,旁边慕田峪村的村民李凤泉向他和他的朋友推销纪念品T恤衫。萨洋说:“对不起,你们这些纪念品我都买过了。但是我得告诉你,我很羡慕你能够住在长城脚下这么美丽的地方。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也能有一个长城边上的房子,和你一样成为这里的一员,但我觉得实现不了。”

没想到李凤泉马上说:“这有什么难的,你把联系方式给我,等有了合适的房子我就和你联系。”萨洋没当回事,就当对方是一句玩笑话,但他还是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了对方。

直到有一天,唐亮既不解又有些生气地质问他:“萨洋,你怎么搞的,什么时候在长城脚下买了个房子?怎么也不跟我商量?”萨洋这才知道,李凤泉不仅帮他找到了合适的房子,还因为害怕卖方反悔,替他付了定金。萨洋既开心又激动,立即开车去了80多公里外的慕田峪村。

这是一个差不多有250平方米的小院落,三间瓦房很破旧,没水没电,屋顶漏风渗雨,窗户没玻璃,门可以跑老鼠,蚂蚁、蜘蛛在墙角随便做窝,生态一团和气。萨洋握住李凤泉的双手,感动地说:“谢谢你伙计,是你让我实现了梦想。”

此时的萨洋是美中互利公司的副总裁,负责医疗设备和器械板块,工作压力非常大。而抽空设计改造自己的房子,成了他解压的一种方式。由于之前从未接触过设计类的知识,他需要边施工边摸索。

只要有时间,萨洋就研究中国传统建筑,阅读梁思成的著作,还去一些边远的农村考察留存的古建筑。同时,他也广泛吸收西方的建筑理念精华。

那段时间,萨洋除了工作,一心扑在慕田峪村房屋的改造方案上。每天晚上,他都会想象着透过它的窗户可能看到的风景,在合上眼睛后的漆黑世界中,勾勒房屋改造后的模样,再慢慢进入梦乡。

待到黎明破晓,一觉醒来的萨洋,马上会将梦中的房子画下来,作为计划的草案,接下来再做细化设计方案。

对于慕田峪村房子的改造,萨洋在保留房子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房屋进行了加固和修复。他还加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使得整个房子既保持了传统民宿的古朴风貌,又展现出别出心裁的现代氛围。

有一天,萨洋站在自己的房子里,眺望着远方,心想:“如果能坐在自己家里,一边喝茶,一边欣赏长城的美景该多好……”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萨洋开始绞尽脑汁地思索,怎么才能实现这一想法。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