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作者Columnist
林叶
摄影研究学者、译者、写作者
主要从事视觉文化的研究与翻译工作。出版译著包括杉本博司文集《艺术的起源》与《现象》《日本摄影 50 年》《私摄影论》。
面对上海这样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或许会有一种感觉:这座城市的神灵就坐在自己对面的某幢摩天楼的顶部,坐在那个不胜远望的高处,那个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没日没夜地耐心地盯着自己,就像盯着这座城市里自觉不自觉地在翻滚的芸芸众生一样。不管在任何时候,这个都市之神都会不由分说地推动着我们,以某种执拗的低音说道:“喂,快走呀!”在这个时候,我们或许会感到有点仓促,但依然毫不犹豫地驱动自己向着某个外在的、约定俗成且不容辨析的目标前进。一切都那么的合理,那么自然,仿佛一切皆如己所愿。一如周平浪所说的:“楼宇间灯火跳动,夜雾中水流不止,那些日常生活的微妙规则,那些更深层的集体意识,正一同在这座城市营造出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或许,大都市的生活已经让人不再去在意自己真正的方向了,只要纪念碑清晰可见。
生活的确不是只要主动努力争取就能实现的。生活总是一点一滴、琐碎繁杂、毫无秩序地在进行,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是那个,最终如何,不得而知。可是,又有谁能够笃定地说自己心想事成呢!周平浪就一直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始终是被推着走的,没有什么主见。浙江台州出生的他从小就被家里人教育说长大以后要去大城市生活,似乎这就是他命定的结果。而他对上海的印象与情感也是无比复杂,难以言喻。

时至今日,周平浪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来上海的情景。那时候是 2000年前后,他还在上小学,父母带他来上海旅游。首先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陆家嘴那由摩天大楼构建起来的天际线,尽管当时的陆家嘴尚远不如现在壮观,但已经完全震撼到他,甚至连当时身处现场的嗅觉体感现在都依然记得。估计在当时那种状态下,任何一个地方城市来的孩子都一定会被上海的繁华所震撼,忍不住要羡慕这座大都市里的人,羡慕这里的光线与声音,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一切。那天,喜欢读书的他在上海书城买了好多郑渊洁的书。在回家的长途大巴上,外面下着雨,雨水从窗户打了进来,淋湿了棉被,而他则用身体护着书,兴奋地借着路边断断续续的灯光看小说。那时候的他,估计并未想到之后自己的生活真的会跟这座大都市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考结束后,周平浪就被家里人送到上海求学,之后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但毕业后却整整一年找不到工作,结果去了广州。在广州工作的两年,尽管所有的记忆都是美好的,但最终因为当时的女朋友,他离开了这座自己最喜欢的一线城市,又回到了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