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摄影专业与职业定位
作者 林路
发表于 2024年10月

从中国摄影专业的培养方向来看,始于过去的定位至今,对于职业摄影师的培养方向一直未有明确之策。大多数院校起初注重技术与技能的培养,却逐渐转向提升视觉艺术修养。现今,专业人士意识到,现代摄影教育的核心或许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观念与意识的培养。随着高科技摄影技术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更易解决,而教师的观念更新却非易事,尤其作为人文传承模式,教师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观念形成。然而,尽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试,沿着观念路线前进后培养的摄影专业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只能是“空中楼阁”,缺少实际经验变成“永远的痛楚”。就此,在重新调整专业方案的基础上,扩展实训基地,引入强大的实战经验师资,也为学生的职业定位带来了一剂“镇静剂”。但诡异的是,摄影专业的走向无论如何调整,对职业的定位始终难以乐观。据我对设有摄影专业的一些上海高校的了解,摄影专业学生毕业后成为职业摄影师的比例往往不足 20%。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轨迹似乎远离摄影行业,最多兼顾自由职业。特别是近几年的就业挑战,毕业后赴国外留学或攻读研究生的比例显著增加。也许,这些变化导致摄影职业定位日益遥远。

那么,这是由于培养方式存在问题,还是市场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让我想起了 1997 年,台湾摄影教育家吴嘉宝先生在《台湾还没有摄影系,可是已经不再需要了!》一文中的见解。他指出,现代科技和艺术思潮的影像数字化和媒体复合化已经将美术、摄影、设计、印刷、广告、媒体等知识融合成不可分割的“视觉传播”科目。这解释了为什么台湾不再需要设立摄影系,也是为何欧美日等国家的大学不再新设摄影系的原因。吴嘉宝先生强调,“摄影学”必须包含视觉、摄影和传播三个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材料知识,才算得上是完整的“摄影学”。

本文刊登于《摄影之友》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