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9月8日(中秋节),74岁的张爱玲在洛杉矶的公寓黯然去世,但却在一周后才被发现,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张薄毯子。年轻时十分时髦的张爱玲曾说过:“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但离世时却异常简单。
这位被认为象征着民国贵族精神的女作家最后是在孤独中拉上了人生的帷幕。
大家热衷于讨论张爱玲显赫的门第出身、过人的文学天赋、纠缠的爱情经历,唯独鲜有声音触及到她背后的一面。张爱玲似乎成了一种标签的集合体:才女、时髦、苦情……“张爱玲”三个字本身就满足了现代人对于民国文人传奇的想象。
但回溯张爱玲的一生,她外在的光鲜与逝世后的人气和其在世时的苍凉底色形成了近乎讽刺的对比,如同她后来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文学史中的张爱玲、乱世众生中的张爱玲、读者眼中的张爱玲,从民国到现在,张爱玲的那些光鲜和苍凉依旧没有被看透。
“天才梦”的爱与恨
1920年,张爱玲生于上海,是真正的“东方贵族”。民国很多文人都有不俗的家庭背景,张爱玲更是独特,她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重孙女。母亲是受过西方教育的新一代女性,在她耳濡目染之下张爱玲很早便展现出对文学艺术的热情和天赋。
众所周知张爱玲年少成名,她的这个“年少”在最不缺“天赋型”选手的民国都称得上惊艳。7岁开始写作,12岁开始发表作品,19岁凭一篇《天才梦》在文坛崭露头角,整个过程都顺利得令人咋舌。《天才梦》开头更直言:“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天才”就是张爱玲一生的底本,旁人以此赞叹张爱玲的传奇,只是往往忽略这《天才梦》里还有一句话:“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天才”的存在和对家庭“天才”的期待本身也是张爱玲摆脱不掉的禁锢。
当然禁锢了少年张爱玲的除了才气,还有亲情的断裂。
豪门的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民初那种思潮纷杂的大环境下。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是典型的纨绔少爷,而母亲黄素琼是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女性,少爷的浪荡让黄素琼无法忍受,因此她不是在外游学就是索性离家出走。张爱玲的童年时期接触更多的反而是管家的姨奶奶。
张爱玲10岁时,父母协议离婚,她随父亲生活。张志沂是没落的旧贵族,虽然放荡成性但喜爱旧学,抽大烟和读《红楼梦》几乎组成了张志沂全部的日常生活。张爱玲的旧学根基由来,包括从她最为钟爱的《红楼梦魇》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对旧学的执着,都跟这段时光有关。
但“天才”的资质将张爱玲层层包裹了起来,使她封闭在一种名为贵族的茧房中,她过于远离平常的生活,但又不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之中,亲情的断裂使得张爱玲对生活和感情有了非常独特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