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海外学中文,没能用母语碾压外国人
作者 hachii
发表于 2024年10月

田野调查

去莱顿大学中文系交换后,遇到的交换生都会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在他们看来,一个中国人,又是中文系的研究生,去荷兰学习中文,是一件很离奇的事。但其实我申请交换时,没考虑这么多,只是想给自己一个看世界的机会。

我总共选了三门课,一门是面向我这种交换生介绍荷兰的社会和文化的课,另外两门就是莱顿大学中文系开的“宋元明的艺术”和“文言文高级阅读”。大家也许会猜测,一个中国人在文言文课上,肯定秒杀全场。但我来这边后才发现,在国外学中文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最大的挑战其实是英语。一段文言文,我得用英语把它翻译得信达雅;一篇有关中国古代艺术的论文,对我而言是长达四五十页的英文阅读理解。所以不存在母语者的天然外挂,反而是我在慢慢适应自己选的两门“中文课”。

尤其是那门“宋元明的艺术”。我对艺术一窍不通,完全是从零开始入门中国古代艺术史。最痛苦的是,尽管这些画、画家、流派的名字都有对应的中文,但所有材料都是用英文写的,还得一个一个去查。有一次我看论文看得一头雾水,就去查文中提到的那个人是谁,结果发现他是苏轼。我就有点忍俊不禁。

不过适应后,语言不通的痛苦开始慢慢被好奇心替代,每天在莱顿大学观察外国人怎样学中文,就像是我在做的一个私人田野调查。

莱顿大学是知名的“欧洲汉学中心”。在莱顿大学,说中文要小心,因为汉学系的学生还挺多的。有一次我在食堂给朋友打电话,肆无忌惮地一直说中文,因为我觉得周围没有人能听懂。结果打完,旁边桌的外国人突然说:“Oh I know,有点意思,对不对?”

莱顿大学还拥有一个非常出名的亚洲图书馆,每次我走到这儿,看着门口挂的中国书法作品,就感觉特别亲切。据说这里的中文藏书量在欧洲各国中文图书馆中排第一,很多欧洲汉学家想要借阅中国古籍的话,都会跑到这里来。

有一堂文言文阅读课,老师带我们去图书馆“游学”。图书馆保存了一些珍贵的手稿,有一个早在18世纪就开始苦心学习中文的荷兰人,留下了一本特别厚的笔记,上面全是他学到的汉字和他用拉丁语写下的批注,很认真。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4年1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