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高中是为谁准备的?
作者 苗炜
发表于 2024年10月

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孩子的成长。那个孩子的爱好是拍摄星空,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跟着爸爸去内蒙古或者兴隆,拍摄星空。他的妈妈会晒一下儿子的作品,也会晒一下儿子的获奖证书,偶尔也会介绍一下他使用的器材。今年夏天,他妈妈说,终于送孩子上中学了。我能感觉到她长舒了一口气。我打听了一下,果然是北京一所很棒的中学。我说,行了,上了这所中学,上大学就十拿九稳了。那个妈妈说,还不行,上了本校的高中,那才算是十拿九稳。

凡事都有两面。从一方面来说,激烈的竞争,向下传递,上大学的竞争从小升初就开始了;从另一方面来说,早竞争早完事,孩子12岁上了一所顶级中学,不出意外的话,就会考上一所“985”“211”。要是十五六岁上了一所顶尖高中,那最次也会考上一所“985”“211”。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早早就能看出来。怕的是什么呢?怕的是到了初中,左看像读书的料,右看又不像读书的料,怕的是没见识,在教育产业的忽悠之下,没能更上一层楼。

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写过一本叫《弦理论》的书,这不是一本理论物理的著作,而是一本讲网球的书。书中第一篇文章叫《旋风谷的衍生运动》,写的是华莱士少年时打网球的经历。他在13岁到15岁期间,算得上是美国一流的少年网球选手。他住在伊利诺伊州,参加少年网球比赛,那里总是有很大的风,会对网球的球路产生难以预判的影响。华莱士写了他对空间的感觉,还用数学来解释网球,也讲了他的一个心结。他少年时拿过奖杯,成年后也一直打网球,心里难免会暗暗比较,觉得自己可以和职业网球选手一战。但他现场看过几个世界排名100之内、世界排名100到200之间的选手的比赛,看到他们在训练中那种极度的自律和专注,看到他们那种苦行僧一样的职业态度后,认识到自己跟职业选手之间有巨大的差距。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4年1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