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是怎么回事?
作者 罗振宇
发表于 2024年10月

我们这代人,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观念,就是国家应该承担老百姓福利,像医疗、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等。这个观念的源头,一般我们都认为是西方国家。

其实在西方,福利社会也是一种现代化的产物。中世纪时候,欧洲那些国王,在历史书中的主要形象是打仗的骑士,而不是救济贫民或者领导民众共同抗灾的领袖。

就算在现代化开始之后,西方人也没有这个观念。比如19世纪的英国,也就是所谓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普遍观点仍然是:即使社会应该有一些扶贫济困的措施,也应该尽可能是低水平的。穷人住到福利院里面,不仅条件要差,而且也不能给他们尊严。

富人为啥这么心狠呢?其实是怕形成“养懒汉”的后果。

一直到19世纪后期,德国首相俾斯麦才提出建立对大众的社会保障制度。尔后又经过一系列的发展,1942年英国发布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这才提出全面建设福利社会。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这套制度运行才几十年,就已经产生了众多恶果。民众看来,税收最好是只减不增,福利最好是只增不减。社会负担越来越重,有的国家经济运行已经出现困难。

当然更重要的是,一百多年前英国人担心的那个“养懒汉”的后果,还真的就发生了。现在,这套福利国家的观念,在西方还能不能持续下去,已经是前途堪忧了。

但是,今天我们想谈的是中国。我们可能忘了,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其实历史要悠久得多。

从大禹治水开始,政府在抗灾救济方面就承担着领导责任。先秦的时候,就已经系统总结出“荒政十二条”,也就是在遇到灾荒的时候,政府应该做的十二条配套措施。从战国开始,中国历朝历代政府都建有“常平仓”,在好年景购进粮食储存起来,预备歉收年开仓放粮所用。

本文刊登于《视野》2024年1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