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的下半场:智能化闯关
作者 杨继刚
发表于 2024年10月

大众汽车关了德国工厂?

9月2日,大众汽车集团的新声明中提到:大众汽车正考虑关闭其在德国的一家汽车制造厂和一家零部件厂,并终止自1994年以来实施的就业保护协议。如果该计划得以实施,意味着大众汽车成立86年来,首次关闭本土工厂。

消息一出,一向淡定的德国人不淡定了。谁都没有想到,这场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战火烧到了家门口。在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看来,“经济环境变得更为艰难,新的竞争者正在进入欧洲市场。此外,特别是作为制造地点的德国,在竞争力方面正进一步落后”。

而大众集团给出的数据是: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欧洲本土的汽车需求一直未恢复,汽车交付量比高峰时下滑约200万辆;另一方面,2023年大众全球产能达到1400万辆,但实际生产量仅为900万辆(含大众旗下各品牌,包括大众、奥迪、宾利、保时捷、斯柯达、西亚特等),大众在德国的销量也下降了50万辆,相当于两家工厂的产量。对此,处于风口浪尖的工人们显然不买账,有大约1.6万名工人通过各种渠道表达抗议,而大众汽车最高员工代表兼监事会成员丹妮拉·卡瓦洛的一句话则让大众汽车很难堪:“反对任何工厂关闭计划,工人凭什么要为公司管理失误买单?”

与此同时,大众汽车并未停下对外投资的步伐:斥资50亿欧元与美国汽车新势力公司Rivian Automotive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投资7亿美元收购中国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4.99%的股权;追加投资25亿欧元拓展大众合肥生产及创新中心;与地平线成立合作公司,投资24亿欧元开发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等等。一边在德国关闭工厂,一边在中美扩大投资,这显然让很多德国人看不懂:不是缺钱吗?不是降本增效吗?不是要关闭工厂吗?却为何又在中美大手笔投资?

大众汽车这到底是唱的哪一出?

上篇:大众汽车的上半场——新能源求变

要说传统车企巨头中,谁最坚定拥抱新能源,大众一定是最靠前的那个。

早在2018年9月,在德国德累斯顿透明汽车工厂,大众汽车在全球首发了MEB(基于模型的工程)架构的电动模块化平台。一年后,2019年9月10日,在德国法兰克福车展开幕前夕,大众汽车推出了旗下电动车品牌ID.系列首款车ID.3。不是用“油改电”技术将就,不是延续燃油车品牌,而是一个与过去毫不相关的ID.系列进入电动车领域。何谓ID.?比较流行的观点是Intelligent Design(智能设计),这说明大众汽车一开始就将智能化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驱动力。

ID.的战果如何?虽然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不强(ID.系列在华销量合计约为13.7万辆,与小鹏汽车年销量相差无几),但ID.品牌在欧洲市场的销量表现不俗,连续3年成为仅次于特斯拉的电动车品牌(2023年,大众汽车ID.4销量为83033辆,ID.3销量为63475辆,合计销量仅次于特斯拉的35.6万辆。数据来源:Clean Technica发布的2023年欧洲新能源销量排行榜)。尽管不能和比亚迪与特斯拉这等新能源领军企业相比,但相较于传统车企,大众汽车ID.系列的销量并不算差。毕竟,很多人对大众汽车的认知还依然停留在燃油车时代,“大众汽车=电动车”这件事还不能被所有消费者所认可。

除了销量,大众汽车在技术与投资层面从未停下转型的脚步。早在2020年,大众汽车就斥资建立了软件事业部(Car.Software Organization),并于2021年更名为CARIAD,成为大众汽车在全球的软件技术与创新中心。然而,CARIAD命途多舛。尤其是大众汽车高管集体参加2023年上海车展后,对来自中国造车新势力的软件技术与创新成果颇为震撼,市场一度传出大众要解散CARIAD的消息。

本文刊登于《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