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食很忙,今年真的很忙,忙着边开万店,边圆追星梦。今年6月,鸣鸣很忙官宣旗下零食很忙、赵一鸣零食双品牌门店数量破万,成为零食量贩赛道首个万店公司。据极海数据,刚过去的3个月,仅零食很忙单品牌新增门店数就超过1000家。作为赛道头部玩家,零食很忙的快速增长不止于门店数量,还有品牌宣传力度,节节攀升的代言人咖位便是最明显的体现。零食很忙创立于2017年,品牌名灵感源于周杰伦单曲《牛仔很忙》。从2020年的首位代言人杜海涛,到2023年的当红小生张艺兴,再到今年的国民偶像周杰伦,成立7年后,零食很忙终于圆了自己的追星梦。
零食很忙的火热是零食量贩赛道的缩影。据方正证券报告,2020年零食量贩店总数在8000家左右,但到2023年10月,艾媒咨询报告显示已突破了2.2万家。消费赛道遇冷的几年,零食量贩赛道却如火如荼。2021年4月,零食很忙拿到由红杉中国与高榕资本联合领投的2.4亿元A轮融资。2023年2月,赵一鸣零食获得1.5亿元A轮融资。另外,零食有鸣、零食青蛙等都在近两年获得融资。
提及零食量贩店,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便宜”。但它真的便宜吗?“一包散称的鸡爪要2.47元”“一根大小只有常规火腿肠二分之一的双汇王中王要1.01元”,小红书上有不少人表示,在零食很忙里遇到了“价格刺客”。算下来,同规格产品在商超、小卖部的价格其实比零食量贩店要低,而网上的大包装价格更是要便宜许多。这不禁让人思考,价格没有绝对竞争力的零食量贩店为何会突然爆发?零食很忙又是如何成为这一品类中的佼佼者的?
低价是诱饵,吸引热量放纵
消费者言行不一,是市场研究中经常碰到的情况。尽管不少消费者都把低价当成他们选择零食量贩店的原因,但实际上,低价只是影响他们消费决策的因素之一。“逛街的时候看到了,就顺便逛逛,被包装吸引了就买了。”“每次就是想尝鲜,要是好吃再网购或者在超市买大包装。”这是调研中较为典型的消费行为样本,两名受访者分别为“90后”“95后”,“尝鲜”“购买随机”“注重包装”是驱动购买的关键词。从进店到购买,决策要素与低价的关联性都较低。
与他们相似,年轻人在零食很忙的消费者中占有较大比重。相较低价引导的囤货行为,他们更享受的是逛店、探索新产品的过程,他们会被新奇的产品、好看的包装吸引。这意味着,店内的消费行为并非刚性、理性驱动下的目标零食购买,而是在零食量贩店特定环境引诱下产生的冲动购物,低价是触发这一行为开始的诱饵。
常见零食量贩店都以“水饮—标品—散称”作为排品逻辑,其中水饮、标品的价格都相较其他渠道的价格更低。这些实惠的产品让消费者对门店建立了“划算”的惯性认知,并在后面的购买过程中降低了对价格的判断。散称食品中很大部分为非头部品牌、新品类,没有成熟大KA(大卖场)渠道作为对比,用户尚未形成价格框架,很难快速判断价格的合理性。加之称重计价之下,用户在选取时对单个产品的重量并没有很大的感知力,这便造成了消费者对“价格刺客”的后知后觉。
然而,在决策路径中,价格是最后一步,唤起消费欲望才是第一步。相较线上渠道、商超,零食量贩店优势在于产品品类集中,能给到消费者“五感”体验以及及时享用,这些都是零食量贩店有意打造的促销道具。尝鲜的底层需求类似于创新,本就是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本性。只是大多数时候要满足这一需求的成本都很高,而零食量贩店通过散装降低了这一门槛,同样切中这一点的还有售卖小样的美妆集合店。
除低产品门槛外,环境也是重要的刺激源。大多数零食量贩店都选用暖色调灯光,主色选择红色、黄色。在色彩心理学上,红色能刺激食欲,黄色能产生舒适、温馨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