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都是一座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古老城市,如今的城市格局仍是承袭自1200多年前的都城平安京。纵使京都拥有4000多座寺社及17处世界遗产,却有一条名叫“鸭川”的河让很多人念念不忘——一种近乎“野生”的松弛模样,与现代城市似乎并不产生关联。
鸭川的前世今生
鸭川发源于京都北部云畑的栈敷岳,由北往南流经京都市街,在出町柳附近与高野川合流,最终在伏见区下鸟羽注入桂川。全长约31公里,架设于鸭川之上的桥梁超过了30座。
鸭川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很多人觉得纯粹是因为栖息于鸭川的野鸭多,不过较被认可的说法是源于平安建都前就居住于鸭川河畔的贺茂氏(鸭川与贺茂在日语中都读作KAMO)。而以高野川合流点为基准,多会将上游标记为贺茂川,下游为鸭川。
虽然现在的鸭川看起来是城市绿洲一般的存在,但在历史上有着另一张面孔。流经三条附近的三条河滩,曾是著名的处刑场。安土桃山时代的盗贼首领石川五右卫门就是在三条河滩被行刑,其亲族也被株连。1595年,丰臣秀吉的外甥丰臣秀次以谋反之罪在高野山切腹,一族郎党(日语中称那些与主人没有血缘关系的门客、家奴等从者为“郎党”,以区别与主人有血缘关系的“家子”)39人在三条河滩被处刑,随后与秀次的首级一起暴晒于河滩。1600年在关原之战中战败的大将石田三成在六条河滩被斩首,又被运回三条河滩示众。1868年,新选组第二任局长近藤勇被新政府军抓捕,于板桥斩首,首级被暴晒于三条河滩。
往日的鸭川也远远不如现在那般“温柔”,自古就是一条时常泛滥成灾的“暴川”。为此,人们在三条大桥东北边的檀王法林寺供奉起了加茂川龙神,朝廷也专门设置了治水的“防鸭河使”。丰臣秀吉统一天下后在京都造御土居,东部便是沿着鸭川修建的,不仅能御敌,也起到了堤防的作用。1670年,在今出川通和五条通之间又建了宽文新堤,由此诞生了先斗町这样的新繁华街。
然而,堤坝还是挡不住任性的鸭川。1935年6月,受到梅雨的影响,鸭川暴发大洪灾。据统计,当时冲走了15座桥,毁坏482户人家的房屋,死伤者达83人。以此为契机,京都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河川改修,包括采用天然石护岸、将河底深挖2—3米、琵琶湖疏水暗渠化、在盐小路附近建水力发电所、京阪线地下化等一系列措施。事实证明其成效卓然,现在每逢梅雨季,鸭川的水位会上升,平常的清浅水流顿时变成滚滚浊流,但基本不会造成大的泛滥水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