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计量单位为啥这么乱?
作者 差评君
发表于 2024年10月

星巴克的中杯、大杯和超大杯容量分别为355毫升、473毫升和592毫升。为什么是这么奇怪的数字?这些数字换算成美式计量单位,正好是12、16和20盎司。很多人吐槽美国烦琐的单位换算问题,这真的不是重新换算一套单位这么简单的事。199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火星气候探测者号飞船坠毁,原因就是控制小组搞混了公制和英制,当时探测器上使用的是公制单位中的“牛顿”。但地面人员输入的却是英制单位中的“磅力”,于是价值数亿美元的探测器就这样打了水漂。那这些计量单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公制单位与英制单位

人类从原始时代走到今天,一直遇到同一个问题:怎样将大自然里“不可描述”的东西,转化为可以依靠语言明确表达的东西。在最早的时期,人会拿自己的身体,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比如中国春秋时期所谓的“一拃”,大概就是人张开大拇指和中指后,两端的距离,长度大约是20厘米,这被称为“自然单位制”,英制单位也是类似。比如说,英尺写为“Foot”,顾名思义,即为一个人脚掌的长度。而最常用的单位英寸(inc),则被定义为一节大拇指的长度,有一段时期,又被定义为三粒小麦首尾相连的长度。

你能说一个人的脚掌就正好是一节大拇指的十倍长吗?正因为如此,英寸和英尺之间,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进位关系。这一套农业时代的单位,到了工业化的今天,就已经显得笨拙。但英制单位,仍然在许多地方留下了自己的烙印。就比如枪械的口径,菜谱的分量等。

计量单位的转变率先发生在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1795年,法国政府将法兰西科学院建立的新度量制度推向全社会,这种标准化的计量思想,便正式推广开来。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推行一种新的计量制度,就需要与整个社会的旧习俗对抗,法国政府为此制定了长达数十年的计划,才逐渐地推进了计量单位的改革。

英制单位脱胎自罗马帝国的度量衡单位,所以跟罗马帝国的单位一样,都以当时的农业生产作为单位的基准。

除了旧习的阻力,公制单位在国际推广上还面临着另一个对手——英国。18—19世纪正是英国如日中天的时候,为了彰显自身的霸权和优越性,英国热衷于在全世界各地,尤其是自己的殖民地推行英制单位,英制单位很快就随着殖民者的脚步传遍了全世界。就在法国要推广国际化公制单位时,英国也针锋相对地推出了自己的“帝国制单位”。

本文刊登于《世界博览》2024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