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攀岩入奥,推动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进入快车道。2023年,⼩红书有“攀岩”相关笔记65万多条。2019年至2023年之间,⼩红书站内攀岩相关笔记数量增长了30倍。此外,2023年⼩红书推出的相关话题阅读超5000万,攀岩类发布量年内增长超过200%。
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队在男、女速度攀岩项目中获得两枚银牌,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又一次带火了这项运动。
事实上,攀岩只是火了一半。攀岩分人工岩壁攀登和自然岩壁攀登。如今爆火的是人工岩壁攀登,即在人工设计建造的岩壁上攀登,主要包括室内攀岩馆和室外攀岩场。
自然岩壁攀登则是在自然形成的岩壁上攀登,即“野攀”。攀岩是从登山运动中分化、独立、发展出来的,攀岩的“岩”既有山,也有石,最初的攀岩就是自然岩壁攀岩。自然岩壁攀登在欧美各国及亚洲的日本十分盛行,这是登山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吸引着大批登山和攀岩爱好者。1974年9月,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登山组织在克里米亚举办了首届自然岩壁的国际攀岩锦标赛,英国、民主德国、美国、日本等21个国家的123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人工岩壁诞生于1985年。法国人弗兰西斯·沙威格尼发明了可以自由装卸的仿自然人工岩壁,它是人们用来练习野外攀岩的工具。
我国攀岩运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中国登山协会派遣李致新、王勇峰等登山运动员到日本学习,被视为将攀岩运动引入中国的标志。同年10月,第一届全国攀岩邀请赛在北京怀柔大水裕水库自然岩壁上举行。1990年,怀柔基地建造了国内第一座大型人工攀岩场,第一次在人工岩壁上举办了国内攀岩比赛。
二
人工岩壁可以对路线进行保密性设置,因而成为攀岩比赛的主要形式。人工岩壁攀登安全性高,受气候影响小,交通便利,不可预见因素少,可以定期训练,但是缺少特殊地形,创意性少,自由发挥的余地小。自然岩壁攀登能充分融入自然,不断发现新线路,有机会攀登多段线路,更具挑战性。岩壁角度、石质的多样性造成攀登路线千变万化,给攀岩者带来更多新鲜感和乐趣,但危险性较大,气候影响较大,一般远离市区。
人工岩壁规则有序,攀登者猜夺的是定线员的想法和意图。自然岩壁是人与岩壁之间的磨合,岩壁的信息量大而且无序,攀登者自己就是定线员,需要通过亲身感受寻找适合自己的有序攀爬节奏和秩序。
人类对于高山的敬仰,建立在对高度与未知的原始冲动之上,野攀是满足这种冲动的运动方式之一。野攀有独特的地位,通常被视为攀岩的终极目标,不仅需要技巧,还要学会传统攀、多段攀登、绳索技能甚至是开线技能,学会判断岩质、地形、天气,需要体能、经验和意志。
三
中国的攀岩胜地是阳朔。那里有国内最早开发、为人熟知的世界级攀岩场。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奇峰异石,岩石多孔洞的结构为攀岩者提供了丰富且造型多变的支撑点,高低不同的奇山异石也为攀岩线路长度提供了更多变化,从二三十米长的单段运动攀,到上百米长的多段攀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