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中藏真相,看清健康“红绿灯”
作者 孙蕴伟
发表于 2024年11月

专家简介

孙蕴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上海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秘书兼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超声内镜学组及隧道内镜学组委员,上海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胰腺学组、幽门螺杆菌学组委员。 擅长消化道早癌的诊治及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

吃喝拉撒,是每个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其中,粪便更是身体重要的健康“晴雨表”。作为人体排泄的产物,粪便虽然常常被人们忽视,但它们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若是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粪便的形状、颜色、气味,我们就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信号,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排泄物也有“大贡献”

关注粪便正常与否,是大致了解消化系统和各参与器官功能是否正常的便捷途径之一。人们一般每天会进行1次排便,排出的粪便量在100—300克之间。这个量会随着人们的饮食习惯、所吃食物种类以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发生变化。如果主要吃细粮和肉类,那排出的粪便会比较细腻,数量也会相对较少。相反,若主要吃粗粮和蔬菜,那排出的粪便中膳食纤维含量会比较高,总量也会相应增加。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粪便在排出时为黄褐色的圆柱形软便,婴儿的粪便则是黄色或金黄色的糊状。此外,正常粪便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分解产物,因此会有一定的臭味。相对来说,好食肉者的粪便气味会更重,素食者的粪便气味则会相对较轻。

1.颜色多变,警示不同

在观察日常排便状态时,粪便的颜色及性状是较直观的信息。粪便的颜色有很多种,在发现粪便颜色不同于平常时,首先要考虑近期饮食是否有变化或者是否服用了药物。食用动物的肝、血可使粪便呈黑褐色;食用含叶绿素丰富的蔬菜,粪便呈暗绿色;食用含植物色素的水果蔬菜,如红心火龙果、甜菜、辣椒等会使得粪便呈红色或紫色。服用部分药物也会改变粪便的颜色,如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使粪便呈暗棕色;服用胃肠造影药,可使粪便呈白色或灰白色;服用铁制剂,会使粪便呈黑色。

在排除食物和药物的干扰因素后,每一种粪便颜色都可能预示着某些相关疾病的发生。

·鲜红色或暗红色便。

本文刊登于《祝您健康》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