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争的开端
作者 田原
发表于 2024年11月

海湾战争是上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由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引起的一场大规模高技术的局部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运动各种新式武器对伊拉克实施的空地一体战的实践。这场战争对中东乃至整个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各国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以许多启示。海湾战争参战国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堪称“半个世界大战。”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这场战争在军事发展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海湾战争具有信息化战争的雏形,从多个方面呈现出信息化战争的特点。

计划周密,准备充分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海湾危机爆发后,美国决策层就制定了两个策略,即不战而胜和战而胜之。不战而胜即以外交孤立、经济制裁、重兵压境为手段,以压促和,逼伊撤军,力争兵不血刃收复科威特。同时,以刺杀萨达姆、收买亲美势力、煽动闹事、制造政变等手段更换伊政府。战而胜之即采取小打、中打和大打,大打的目标不仅是收复科威特,而且要攻占巴格达。基本的立足点还是中打,争取小打制胜,尽量避免大打。为此,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部署,即沙漠盾牌行动,美国计划出兵43万,包括一半左右的战舰,3/4的海军陆战队和2/3以上的坦克和装甲部队。在实施大规模军队集结的同时,经过近半年的外交努力,形成了对美国有利的大气候,安理会通过了12项谴责伊拉克的决议,包括中苏在内106个国家参加对伊经济制裁,近30个国家向海湾派兵参加多国部队,在政治上、经济上使伊拉克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并针对伊拉克对占领科威特的态度,及时地制定和实施了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作战计划。美国围绕沙漠风暴计划进行周密的战前准备:用4~7颗锁眼卫星和曲棍球等通信卫星对伊军实施监听,基本确定伊军大多数重要目标的类别和位置信息,使空中打击能够准确做到有的放矢。

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海湾战争是“空地一体战”理论的一次大规模实践。战略空袭和反空袭成为最重要的作战样式,多国部队出动大批飞机,并发射巡航导弹对伊拉克狂轰滥炸,为大规模地面进攻扫清障碍。这次战争参战兵力之多、战场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轰炸火力之猛、作战手段之先进,以及影响之深远,都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

沙漠军刀行动示意图

海湾战争是以空中打击为主要方式并取得胜利的,空袭不仅在夺取战略主动权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而且在整个战争中使多国部队牢牢控制着制空权。战争表明,空中打击和防空作战已经成为当代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在某些局部战争中甚至是惟一的作战样式。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集结了70万大军却迟迟未投入地面进攻,而是先出动大批战机对伊拉克进行战略空袭,海湾战争一共42天,其中空袭作战就占了38天。在交战之前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就规定,只有在空中突击中摧毁敌方50%的战斗力量、严重破坏对方战争潜力的条件下,才能发起地面进攻。

实际上,伊军萨姆导弹、高炮和预警雷达的防空作战能力在空袭第三天就下降了90%,沙漠的地貌适宜从空中进行精确攻击。在整个空袭过程中,多国部队使伊军坦克和车辆损失达到70%,通往科威特战区的桥梁被摧毁了四分之三,还破坏了伊拉克80%的炼油能力。所有这些不仅摧毁了伊军的战争机器,而且严重打击了伊军的士气,而且多国部队的空军能够给予地面部队以近距离的火力支援,达成战术性的空地配合。地面部队在进攻时,能够自始至终地得到空中掩护和支援,能够在发现敌方目标的极短时间内得到空中火力支援,所以当多国部队在地面打出“左勾拳”后,伊军便纷纷投降了,多国部队的地面作战成了“打扫战场”式的作战。

这次战争多国部队动用了战斗轰炸机、战略轰炸机、战斗机、攻击直升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运输机和空中加油机等44个机型,约3200架、10万余架次飞机,平均日出动飞机2600架次,超过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最高出动量。这些飞机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高速突防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它们包括:能突破敌人防空系统的F-117A隐形战斗机,善于地毯式轰炸的B-52战略轰炸机,具有良好空战性能又能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F-15E鹰式战斗轰炸机和F-16战斗机,坦克杀手A-10攻击机,法国幻影2000,英国旋风式战斗轰炸机等。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