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前202年,持续多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即将接近尾声,罗马名将大西庇阿以超人的胆略和巨大的勇气变革了“拖延战术”,更以过人智慧率军“闯入”北非,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汉尼拔。
“拖延战术”
昆图斯·费边·马克西姆斯·维尔鲁科苏斯(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03)是罗马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罗马元老院拥有最高发言权,地位居于其他元老之上。他性格温和、说话缓慢,被称为如“羊羔一样的人”。正如他的性格一样,他是以“拖延战术”而出名。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面对汉尼拔率军直接杀入罗马本土的强势压力,费边力避与他发生接触和交战,只是率军尾随迦太基的军队,利用熟悉而有利的地形与其进行周旋,不断袭扰汉尼拔。此外,费边更是精准找到了汉尼拔孤悬海外、补给困难的弱点,他派兵至伊比利亚半岛、西西里岛等地作战,以断绝汉尼拔的后援保障。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与罗马进行决战的汉尼拔只得不断侵袭和掠夺罗马的各个同盟城市,这也使汉尼拔得罪了当地的人们。“骄横跋扈”的汉尼拔、“长驱直入”的迦太基军队与“拖延战术”的军事策略、“无动于衷”的盟友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给罗马在政治上带来了极大的被动,引起了元老院和各个同盟城市对费边的极大不满和对汉尼拔的无比愤怒,罗马许多人强烈主张以武力赶走汉尼拔。在激烈的舆论支持之下,费边把军权交给了执政官保卢斯与瓦罗。但不幸的是,在公元前216年,罗马与迦太基在坎尼地区便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坎尼之战”,以罗马惨败而告终。
野心勃勃、充满智慧的名将
——大西庇阿
罗马名将大西庇阿,号称“阿非利加征服者”,比汉尼拔小12岁,相当于是汉尼拔的“亲传弟子”。公元前218年,其父亲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在提基努斯河战役和特雷比亚河战役中被汉尼拔打败,而17岁的大西庇阿正参与了这些战争,目睹了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的指挥风采,也在暗暗向汉尼拔学习和积蓄力量。公元前211年,年轻的大西庇阿临危受命率军前往西班牙,以超凡智慧取得了罗马在西班牙的霸权。凯旋后,年仅30岁的大西庇阿在罗马的公民大会上凭借卓越的战功和压倒性的多数票当选执政官。在讨论是否进攻北非的问题上,较为保守的费边认为,汉尼拔深入罗马本土作战,在被切断补给线的情况下竟还如此顽强,即使罗马出兵进攻北非能够迫使汉尼拔离开罗马本土,然而回到北非的汉尼拔将在自己的地盘上得到充分的补给和保障,何以能够保证战争一定胜利?在与费边的论辩中,大西庇阿则认为罗马绝不能一味地等待如今只有41岁的汉尼拔自我消亡,况且不知以后到底要损失多少、耗到何时,他坚毅地说道:“战场不应该在卡拉布里亚(罗马南部)已经毁了的一半城堡,而是在迦太基!”普鲁士弗里德里希二世有一句名言,“强迫敌人做他本来不想做的事情,因为你的兴趣是恰好与他对立的”。事后发生在今突尼斯境内的扎马会战体现了大西庇阿主动出击的远见卓识与超人胆略,像中国古老而经典“围魏救赵”的战略智慧帮助罗马战胜了强大的迦太基。

公民大会后,大西庇阿前往了西西里任职,并得到了元老院授予的一个权力:如果有必要,可以率军进入北非。只不过,如果远征失败,责任仅在大西庇阿个人。父亲和叔叔相继战死沙场,志向远大、充满智慧、同样野心勃勃的大西庇阿誓死打败迦太基的决心已不可动摇。公元前205年,大西庇阿到达西西里后把原本被罗马没收的土地还给了西西里人,西西里人大为感动,这使得大西庇阿招募到了更多忠诚的士兵和船员,在此基础上大西庇阿立即着手组织和训练军队。之后,大西庇阿还迅速拿下了卡拉布利亚地区的海港洛克里,也进一步切断了外界对汉尼拔的增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