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述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多次强调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础上的又一次理论跃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是在45年改革开放基础上的继续及进一步升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已具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在进一步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必须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质量 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4)10-0016-13
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与习近平的改革开放观
中国改革开放已历时45年,如何运用已有的改革开放的经验,进一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显得十分重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布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总书记还就《决定(讨论稿)》作了重要说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这项伟大工程的具体实施方面,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的问题需要澄清。例如,如何看待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政治基础、制度基础,以及如何处理好相应关系,都是绕不开的关键问题。在条件方面,一些学者认为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物及精神的比较优势;沈江平:《中国式现代化的比较优势》,《人文杂志》2023年第6期。并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何毅亭:《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5页。且精神的力量对物质的力量有能动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阶段,“文化因素、生态因素等上升到重要地位”。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28页。在涉及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制度基础及政治基础方面,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具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条件、分配方
式和结合方式明显区别于马克思所预言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公有制”;荣兆梓:《论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的资本形态: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人文杂志》2023年第6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好公有资本这个矛盾体显示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的各种矛盾,孟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规律新论》,《学术月刊》2022年第12期。等等。显然学界已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及进一步推进所面临的问题,但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的改革开放,还需要理论上的系统升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阐述,是他一贯的改革开放观的发展,是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贯彻的指南。(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都离不开改革开放。故而,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亦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④⑤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金句》,《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8日,第2版。(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立场和原则。改革的方向十分重要,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模式,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原则。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把改革开放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我们的治理体系是,“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④(3)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从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中可以看出,制度建设要求更高的顶层设计,构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改革系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都是我们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内涵及新特点。(4)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推进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注意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整体效应,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改革方法搞对头”是十分重要的。(5)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落到实处。因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有全局意识,领导必须是改革的促进者和实干家,要抓改革的关键,扑下身子,狠抓落实。“干事业就要有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⑤(6)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成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⑥
二、如何认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物质条件
应当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必然过程。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是我党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继续。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历史与现实条件。我们将这种历史与现实条件划分为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物质条件的具备成为我们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前提。当前,关于这些物质条件是否具备,且这些条件是否具有传承性,仍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经济是停滞的。而一些学者对这种观点是不赞成的。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应从事实及数据上加以考量。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之后,截至1978年,我国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40亿元逐年上升至1978年的4067亿元。社会总产值由1949年的557亿元逐年上升至1978年的6846亿元。工业净产值由1949年的45亿元,逐年上升至1978年的1408亿元。我国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的情况是,农村机械总动力由1952年的25万马力,逐年上升到1978年的15975万马力;大中型拖拉机由1952年的1307台,逐年上升为1978年的557358台;手扶拖拉机由1952年的0台,上升为1978年的137.3万台;联合收割机由1952年的284台,逐年上升为1978年的18987台;排灌动力机械由1952年的13万马力,逐年上升到1978年的6558万马力;载重汽车由1952年的280辆逐年上升到1978年的73770辆。金属切削机床由1957年的27.4万台,逐年上升到1978年的243.6万台;锻压设备由1957年的5.4万台逐年上升到1978年的53.6万台;铁路机车由1949年的40台增至1978年的9854台;还有货车、客车、轮驳船等数量,均是逐年增加。截至 1978年,全社会拥有的主要耐用消费品基本能满足全社会的需要。例如,全国拥有缝纫机3396万架、自行车7426万辆;手表8206万只,收音机7546万部,电视机304万部,如此等等。这些变化,在解放前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不可想象的。1957年,我国工业企业单位数仅16.95万个,至1978年已达到34.84万个。其中轻工业企业单位由1957年的11.57万个,增加至20.44万个;重工业由1957年的5.38万个,上升到14.40万个。1949年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为36.8亿元,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为0.7亿元,分别占所有经济形式中的26.2%及0.5%;至1979年,则分别上升为3719.8亿元及870.9亿元,分别占所有经济形式的81.0%及19.0%。主要工业部门的比例关系逐步合理化。1949年,我国轻工业净产值由71.1%调至1978年的38.4%;重工业净产值由28.9%调至61.6%。在能源生产及能耗降低方面也成绩斐然。1949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折合标准煤为2374万吨,至1978年上升为62770万吨。国内能源消费总量按标准煤折算,1952年为4695万吨,1978年则为57144万吨。每吨能源生产的国民收入保持平稳(按不变价格计算)。每100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利润、税金、产值、销售收入、成本、占用的流动资金均保持平稳。全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49年的每人3016元上升至1978年的每人11130元。在工业企业的劳动者人数,由1952年的1246万人上升至1978年的5009万人。全国全民所有制工业职工工资总额及平均工资由1952年的24.6亿元及515元,上升至1978年的204.0亿元和683元。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的主要工业部门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由1957年的152.1上升到1978年的266.0(以1952年为100)。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整理。在科技方面,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氢弹爆炸、卫星上天、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项目令全世界瞩目。同时,中国在政治、军事、文化诸方面均取得巨大进步,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上述情况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到30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世界奇迹,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1978年之后,为了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由于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或改变现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部分,且经济方面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故而,经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取得成功之后,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在经济领域全面推进。由此,推动了其他方面,如政治、文化、外交等等方面的改革。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是以最初的市场导向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因此改革必然伴随着开放。在改革开放的45年里,我们同样取得了重要成就。截至2022年,中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7%,中国老百姓的收入一直占全国GDP的45%左右。2018—2022年,中国人均GDP同除美国之外的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了近2倍,同美国的差距缩小了近1.5倍。2022年,中国GDP总量达121.02万亿元。经过3年疫情,扣除人民币贬值及欧美国家通货膨胀因素,中国与欧美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202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698元,国民总收入为119721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52977元/人,均比上年逐步显著提高。2022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为73351万人;国家外汇储备为31277亿美元。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大增加,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6%;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8%;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8.9%;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为4382299亿元,比上年增长3.5%。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绿色转型发展速度加快,全年各种清洁能源发电量为2959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5%,全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农业方面,全年粮食种植面积为118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为68653万吨,比上年增加368万吨。全年棉花产量为598万吨,比上年增长4.3%,油料、糖料、茶叶产量、肉类产量大都保持稳定的增长。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78万公顷,新增高效节水面积161万公顷。在工业及建筑方面,全部工业增加值为401644亿元,比上年增长3.4%;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为25640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7.8%;全年建筑业增加值为83383亿元,比上年增长5.5%;服务业方面,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7%,利润总额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955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对外经贸方面,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2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为59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全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为7859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10425亿元,比上年增长4.3%。财政金融方面,全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0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0.6%;在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方面,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比上年增长5.0%;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4538元,比上年增长1.8%;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034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75万人。科学技术与教育方面,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30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同时,完成62次宇航发射,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第一艘国产航母顺利下水等等;全年研究生、本科及职业本专科招生及毕业人数进一步增加;中小学、幼儿园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及体育方面大发展,全国性艺术表演团体为2023个、公共图书馆为3303个、文化馆为3503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为1.99亿户;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8%,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为121805亿元,比上年增加0.9%;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3.3万个;全国共有公共体育场地422.7万个,人均体育占地面积为2.62平方米;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计算整理。中国奥运健儿不断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特别是在2020年消灭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近3年又进了一大步。即使在经历了3年疫情的冲击以及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我国2024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仍达到5%,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改革开放的成绩斐然,已然形成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重要物质前提条件。这些事实再次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认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3页。的英明论断。
三、如何认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条件
精神条件成为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另一重要前提。一般认为,我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在探索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代中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在45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坚持“四个自信”,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充实、不断检验所形成的精神,它已经成为进一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精神条件。然而,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精神条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传承的,学界鲜有阐释。因此,充分运用“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这些精神条件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我党100来年确立的自信,更是45年来改革开放进一步坚定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明确了推翻资本家阶级,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经历了“一化三改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在45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仍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继续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奔向社会主义要达到的目标。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45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成绩,都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是我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在理论实践探索中确立的自信。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中国社会革命与建设的发展道路。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成为我们创立新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48页。改革开放后,我们党进一步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21世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理论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经过长期奋斗建立起来的自信。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同志认为,我们花了三千年,铲除了旧中国的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地基”,但是还要几十年的工夫,才能建立起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房子”。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经过“一化三改造”,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其他社会主义制度,并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完善这些制度。这些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后,我党根据中国的国情,继续坚持完善了这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他制度,显示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重大特征,成为中国在45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外交等各个领域辉煌成就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我党100来年形成正确的道路、正确的理论和制度所坚持的民族底色的结果。在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文化领域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正是在这样长期的文化建设背景下,以及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自信中,我们党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后,我党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更加注重中国特色的文化对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20期。这集中说明了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取得重大胜利的文化根源及文化作用力。45年来的改革开放形成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我们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及精神支撑,是我们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文化自信的依据。
显然,我党领导全国人民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完全具备物质的、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条件。
四、如何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基础
前已所述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为我们提供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性,政治基础是必不可少的。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的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是又一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艰苦长征。因此,除了要运用好已有的物质条件及精神条件外,还必须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改革开放的政治基础。政治基础包括政治领导、政治理论、政治方向及政治实践。
首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中国革命及建设特别是45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皆说明,若没有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要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将民心凝聚起来,从而实现既有目标是不可能的。正如毛泽东同志认为的那样,“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54年9月16日,第1版。之所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是因为我们党代表的是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自己的党;长期残酷斗争考验及艰难曲折的和平时期建设的经历,使我们的党无比成熟,经得起任何考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最科学、最先进的理论体系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比任何个人、政党、团体心胸更广,眼界更宽,是中国人民唯一的领路人;我们党在长期的历程中,锻炼出了一支近一亿党员的坚强队伍。这支队伍在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已经与人民融为一个整体;我们党形成了先进意识、严密纪律、强有力的组织结构,成为带动人民群众实现党的使命的坚实基础。这些都是党带领全国人民从事中国式现代化的强有力的保证。今后,在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更要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
其次,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100多年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体人民取得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特别是45年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在艰苦卓绝、困难重重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效地实现党的领导,其中有一条最重要的经验,就是用最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使之成为指导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思想基础及行动指南。“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3~1514页。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中国,唤起了一批志士仁人,唤醒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催生了我们党的诞生及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在长达几十年的奋斗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形成了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新中国建设的毛泽东思想。而在45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又形成了以“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科学的理论又指导科学的实践。面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大局及世界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挫折,面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挑战,进一步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将会出现更多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规律,要驾驭未来的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进程,使我们的行动有正确的遵循,就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再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扬弃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实践中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引导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社会主义从理论成为现实。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们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解决了当时占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教育、外交诸方面的发展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充分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威力,显示了中国国情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正确性。特别是在45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到2020年,我们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经过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阶段,迈向了“强起来”的光辉前途。故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毫无疑问地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方向。
最后,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必须认识到,我们45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结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是在中国开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我们将继续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是这个实践的继续,只是实践内容更丰富、条件更充分、形式更多样、内涵更精彩。故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将总结经验、乘势而上,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的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使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66页。这表明了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决心。而在今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求是》2022年第22期。这将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实践内容。
五、如何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基础
除了前述的政治基础,优越的制度基础也是我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必不可少的。所谓制度,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关系,都包含了这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科技制度、军事制度、外交制度,等等。任何制度既然反映一定时期某方面的社会关系,必然打上这个时代及社会利益关系的烙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建设及改革开放45年以来的胜利,100来年的艰苦奋斗经验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在中国确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如果说新中国建立前的艰苦奋斗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建立后,包括“一化三改造”的一系列努力,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那么45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则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是45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继续,因而理所当然地应当进一步坚持完善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
在所有的制度中,经济制度是最为主要、最为基本的一项制度,它决定着其他如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科技制度等,这是任何历史时期的生产力与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规律所使然。故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的改革开放的制度基础,首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特别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样,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科技制度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内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们党100多年来努力奋斗所确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是所有制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页。恩格斯更是认为,“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这充分说明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变革及社会进步中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如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关系,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长期奋斗而来之不易的成果。早在中国革命的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是形成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最初探索。抗日战争时期的“二五减租”,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所有制实现方面的新尝试。在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实行的土地纲领及相关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确立的雏形。1956年,经过“一化三改造”,我们真正确立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并在这个所有制框架下,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很大的成功。在当时,我国的所有制形式主要表现为公有制形式,且这种形式划分为四种,分别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公私合营的半公有形式、部分社会成员集体所有的集体所有制形式、大范围集体所有的大集体所有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公有制形式逐步演化为单一的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所使然,为了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1978年底我们开始了市场化的改革,进行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这场改革,完善及调整了原有生产关系中不合理、不科学的内容,最终形成了适应当代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
现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本质上要求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不动摇。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我们必须处理好两种经济的关系,既要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主导、引导作用,又要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重要作用;既要壮大、做强公有制经济,又要带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更好地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服务。在以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需要更强更大的公有制经济,使之在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成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成为抗击大变局中的风险及调控宏观经济的中流砥柱;同时还需要更多、更灵活的其他所有制成分的经济,在新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各自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我国在各个产业领域的合力,使国民经济更加健康、充满活力地持续发展。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密不可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必然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必然形成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就是为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谋幸福。从土地革命时期苏区的打土豪、分田地,改善人民的生活,到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减租减息及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再到以后新中国建设时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直至如今的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些过程都伴随着社会主义所有制所决定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并在不同经济社会时期实现结果。显然,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来看,我党百年奋斗确立的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实现人民群众政治、文化等方面独立自主地位基础的同时,也正在实现人民群众经济上的富裕与美好。正如邓小平所言,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通过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73页。
应当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已经在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过程中,完成了“改善生活”“过上好日子”,到“全面小康”“富裕起来”的转变,但在今后继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中,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特别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仍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显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标志之一。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作为制度保证。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92年10月12日,第1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由于当代中国的特殊国情,更好地解放及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原有的不适合社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一些内容,即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这就要求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积极寻求全球大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越大越好。同时,在各类市场中,还要调动以企业为主的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使各种资源充分流动起来,有利于形成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直接生产环节以及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的有效衔接及循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这是我们党根据当前的复杂形势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快推进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夯实全面建成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基础的重要进程,也是在45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战略要求。
六、如何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关系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是在45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为实现“以国内循环为主导、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达到2050年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是45年改革开放的深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将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其一,在当代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但反和平发展却暗流涌动,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造成一定的外部压力。其二,当前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已取得重大进步,但还需要在45年改革开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其三,当前经济形势继续从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但仍然面临产业需进一步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还需进一步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还需进一步培育,经济发展中的能源、资源及人口的约束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等诸多问题。其四,当前中国的人口规模巨大,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打下了一定的人力资源基础,但对于如何保持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所需要的人口数量与人口质量关系的难题,仍需要进一步破解。其五,我们45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但如何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更加协调发展,真正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重大任务之一。其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还任重道远。积极消除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个人之间的收入、资产差距,仍是45年改革开放成果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
前面已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我们完全具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且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及制度基础,使我们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及制度保证。在这样的条件下,只要处理好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的若干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毛泽东同志曾经领导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并通过“一化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继续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1956年,他写下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在这部著作中,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一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及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毛泽东同志关于十大关系的论述,是高度总结了历史经验,客观分析了当时国内外局势,正确地研判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集中了党与人民的智慧,为贯彻“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及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目标所制定的重要原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正是如此,才使得新中国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基础。而在45年的改革开放继续取得重大成绩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高度地总结了过去改革开放的经验,客观地分析了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正确地研判了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集中了党与人民的智慧,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针对地提出了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六大方面的重大关系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年2月8日,第1版。这个要求实际上是我们在45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行动遵循。
1.处理好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两个大局”的情况下,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的又一次革命,因此它将接受新的挑战。而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因为各级政府及组织的顶层设计的正确与否,取决于理论指导的正确与否。而理论的根本来源是实践。正确的实践以及对其的正确反映,形成正确的理论。正确的理论指导将形成正确的顶层设计,从而推动实践的正确走向,形成预期的实践成果。这种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我党是正确的顶层设计的制定者;必须坚决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科学的理论,是“21世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因为这些方针政策是正确实践的遵循。在具体做法上,则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中,深入改革开放的第一线,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尽量掌握改革开放的第一手资料,及时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并及时上升为理论;制定出正确指导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实践的各种层次的顶层设计并正确实施。
2.处理好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中的“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战略是关于全局的、整体的、长远的谋划。策略是关于局部的、具体的、短期的谋划。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及教训后认为,“政策与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28页。他强调在对敌斗争中,“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298页。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战略与策略的重要性,说明了处理好战略与策略关系的重要性。回顾45年改革开放历程可见,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依据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三步走”战略规划进行的,但在各个改革开放的领域,却是遵循“三步走”战略规划所规定的具体策略,以实现各个改革开放领域的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我们党已经制定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战略规划,我们必须依据这个战略规划在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各个领域制定可行的、科学的策略。如在对待西方国家的压力时,可以制定“稳住阵脚,稳定有进,进则必胜”的策略;在改善民生,加大社会保障方面,可以制定“满足基本需要、覆盖广大城乡,重点与非重点扶助,逐步达到满足全体人民的民生保障需求”的策略;在企业深入改革方面,可以制定“国企混改、融入引导,带动民企”的策略;在拉动消费需求方面,可以制定“大力刺激多层消费,保障基本民生消费,以生产消费带动生活消费”的策略;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时,可以制定“高端生产制造、军工、科技、农业、环保、海洋空间工程,大力推广、快速跟进使用,出口产业大量运用,国内消费服务业少量使用,以保障基本需要,避免资本无序扩张”的策略;在当前扶持民营企业渡过难关时,可以制定“适时适价并购、择机融合引导、改降低优税补贴的输血为指导创新、优化管理、产业引导的造血”的策略等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是正确的,只要我们各方面的策略及实现这些策略的行动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效果一定会是显著的。
3.处理好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是指对正确事物、观念、精神的坚持与继承,它与创新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我们党100年来的奋斗历史,正是一部在守正创新过程中前进的历史。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新中国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守正即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和创新即结合中国实践的结晶。我们正是依靠毛泽东思想作为理论指导,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亦是坚持与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守正创新”的产物,自然也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实践的行动指南,也必然成为我们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胜利保证。值得注意的是,在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中,守正是前提,创新是关键。这是因为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不偏离方向,使创新产生真正的实效。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才有持续的动力。因而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21世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灵活地将其运用于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各个方面。同时,在学习贯彻及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于实际工作中时,必须不折不扣,运用准确,不能有半点虚浮及偏差。故而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重工作创新的形式,更要注重工作创新的实质和效果;既要注重发展的数据,更要注重发展的理念、结构和实效,如此等等。
4.处理好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45年的改革开放,其实质是为了通过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及发展生产力,直至取得社会的全面进步。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是45年改革开放的继续。因此,它必须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比过去改革开放更大的成绩的继续。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有更高的效率。然而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会按价值规律调配社会资源、社会劳动,会加速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的运用,会加速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出现及新型管理模式的运用,会加速优胜劣汰、两极分化。这些作用的效应,可能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从而引发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如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可能会导致社会中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差距,造成个人之间的贫富悬殊。而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可能导致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两极分化,继而严重侵蚀整个社会,造成社会严重不公。因此,公平与效率的任何一个方面,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中都不可偏废。这是因为效率是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而公平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故而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中,我们具体应该做到坚定不移地调动一切人们的积极性,尽力让一切市场主体各展其能,各显其智,激烈角逐,竭尽全力地创造社会财富,合理合法地获取社会财富;尽力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让市场主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定不移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引导资本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发挥好公有制企业引导其他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作用;严防资本的负面效应,坚决打击经济社会的贪腐、欺诈从而损害国家、人民利益的违法犯罪,使“效率与公平”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5.处理好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是在物质条件、精神条件、政治保障及制度保障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中在制度保障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最为基础的制度。在这个基础制度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重要的内容。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有利于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有利于市场力量合理充分调配生产要素及社会资源,促进它们的充分流动;有利于市场主体充分挖掘管理潜力和技术潜力,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更加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市场体系的扩张及市场深度的挖掘,提升商品的品种多样性、结构优化性、规模扩展性以及价值实现的广泛性;有利于加速市场主体竞争的激烈性、复杂性,使市场活力迸现,丰富多彩。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深化的状态下进行的,会进一步增大市场的活力,从而引致上层建筑的活力,如政治活力、文化活力、科技活力等也将更加生动、更加蓬勃旺盛。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的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也可能面临在经济方面的市场无序、资本无序扩张、价格不良竞争,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社会舆论失当、社会意识失控、文化偏向错误等多方面的无序现象。因此,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中,我们既要让市场主体放开手脚从事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让广大群众畅所欲言,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引导舆论,加强违法违规的打击力度,加强网络治理;既要让人民群众及资本所有者积极为中国式现代化作贡献,尽力获取丰厚回报,又要倡导正常竞争,合法经营,严厉惩治贪腐欺诈,巧取豪夺国家及人民财富的违法犯罪;如此等等。总之,既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活力四射,又要使其不偏离正确方向及有条不紊,有序健康。
6.处理好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自主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改革开放是一体的,改革离不开开放,开放必须改革,45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相信继续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更会证明这一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开放也必须不断开创新局面。开放有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在45年的改革开放后,我们基本上形成了对内开放的良好格局,在对外开放方面,我们也取得很大的成就。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之际,我们尽管形成了对内开放的强大优势,但一些国家的外部压力一定程度阻碍了我们对外开放的顺利进程。我们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导,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关系的重要抓手。
应当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党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关系是有宝贵经验和深厚底气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中国建设事业时,曾面临国内的压力和国际反动势力的制裁与封锁,但我们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硬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建成了现代工业化体系,创造了世界奇迹。毛泽东同志曾对此作了精辟的阐释:“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我们不能依赖它”。《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16页。同样,今天我们也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引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求是》2023年第19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并夺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质量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新胜利。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韩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