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灶,大麻烦
作者 刘思睿 李俊昊 刘立恒
发表于 2024年11月

作者按

脑小血管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70%,是引发记忆力下降、脑出血、脑梗死的常见因素。如何正确理解并面对这种与日俱增的老龄化疾病,承受与脑小血管病共存的身心压力,是医务工作者及广大民众需要面对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对脑小血管病的关注与日俱增,尤其是自2023年7月新版脑小血管病国际专家共识(STRIVE-2)发布以来,很多关于脑小血管病的知识和评价体系已更新迭代、不断深入。笔者致力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研究,常年与神经内科合作探讨,对脑小血管病相关问题有深入的了解。特在此结合2023年最新版国际指南,从患者的角度总结并解读几个令人困惑的常见医学问题,推动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推广。

几个月前,老王因为左手无力去医院检查,头部磁共振检查报告显示脑内急性期小梗死灶、腔隙。神经内科医生说这是脑小血管病,建议降血压、降血脂,对症治疗,定期复查。但同病房的李师傅,同样是得了脑小血管病,病情却逐步进展成记忆力衰退,严重时连家人都不认识。这不禁引起了老王的恐慌:“我的病情也会加重吗?会变得和李师傅一样吗?儿女在自己的小家庭和下作中分身乏术,到时谁来照顾我?”这些担忧在老王脑海中挥之不去。

什么是脑小血管病

生活中,像老王和李师傅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果把像颈动脉这样的大血管比作河流的主干,那些纵横交错、互相连通并形成网络的细小分支就是脑小血管。脑小血管是脑内直径<200微米的小动静脉、微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总称,非常细小,最大直径不超过2根成年黄种人头发丝的宽度。脑小血管虽然“小”,但却遍布脑内各处,构成了人脑供血的微网络,一旦出现问题,随之而来的麻烦可能是非常巨大的。当脑小血管发生阻塞或破裂引起供血脑组织损伤时,脑小血管病就形成了。

2023年新版专家共识(STRIVE-2)更新了哪些内容

老王的磁共振检查报告提示“急性期小梗死灶、腔隙”,李师傅的检查结果却是“脑内多发白质高信号、腔隙、微出血”。同样是脑小血管病,影像检查报告怎么不一样呢?目前,脑小血管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头颅磁共振检查。

本文刊登于《家庭医学》2024年1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