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和硬核”:罕见的系统性硬化症
作者 刘孟国
发表于 2024年11月

皮肤科门诊有时会接诊到这样一类患者,他们的身体皮肤发硬,没有正常的弹性,似披“盔甲”;他们的面部纹理消失,鼻翼缩小,嘴唇变薄、向四周出现放射状条纹,形似“面具”。这种疾病就是系统性硬化症,俗称硬皮病。早在18世纪中期,该病首次被描述,由于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皮肤硬化,因此被命名为“硬皮病”。现代临床医学开创者Winiam Osler爵士曾经这样提到:“硬皮病是人类最可怕疾病之一,像木乃伊一样被包裹在收缩的皮肤钢壳里,这是古往今来的任何悲剧都不足以形容的命运。”

什么是系统性硬化症

系统性硬化症又称为系统性硬皮病,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结缔组织病的范畴。它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和独特的病理学表现,可出现微血管病变、免疫系统活化和组织纤维化,可累及皮肤、肌肉、骨骼、肺、血管、心脏、肾及胃肠道等重要器官,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硬化和器官功能异常。该病发病高峰在45-65岁,男女比例为1:6-1:4,其中男性患者病情往往偏重,容易出现弥漫性皮肤病变、指端溃疡和肺动脉高压,预后相对较差。系统性硬化症因其病变的特殊性和严重性,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于2018年5月被正式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系统性硬化症的病因与分类

系统性硬化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免疫因素和药物因素有关。目前公认的观点是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失调,分泌多种自身抗体和细胞因子等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活化,进而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的功能异常,导致血管壁和组织的纤维化。

本文刊登于《家庭医学》2024年1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