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热胀冷缩”的血压变化
经常有人询问:“为什么我夏天的血压比冬天低很多?”“一到天冷我的血压就会不稳定。”随着季节更替,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穿着和日常活动,还与我们的血压水平密切相关,一般呈现秋冬季偏高、春夏两季偏低的特点,而且日常的天气忽冷忽热对血压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了解血管“热胀冷缩”原理与血压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维护血压稳定。
血管也会“热胀冷缩”吗
“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发生改变的物理现象,也是物质的基本属性。温度升高,物质分子间的振动加快,体积膨胀;温度降低,分子间的振动减缓,体积收缩。血管壁同样遵循这一原理,温度变化时血管会相应地扩张和收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血管“热胀冷缩”。
血管“热胀冷缩”的原理有5点。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长期处于低温环境可能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引起血管收缩。②渗透压:寒冷情况下机体出汗减少,盐损失减少,引起血管收缩。③紫外线与维生素D:冬季紫外线强度降低,导致机体维生素D储存减少,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刺激血管平滑肌的生长并增强其收缩性;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自由基生成、炎症反应,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血管结构,增加血管阻力。④光照时间:日光下的暴露时间可影响褪黑激素水平,进而影响肾上腺素、皮质酮和催乳素分泌等调节血压水平的激素分泌。⑤其他因素:昼夜节律、饮食习惯、体育活动、体重状况和睡眠时间的季节性变化间接影响血压的变化。
血压的形成与温度环境的关系
不论地域、种族、年龄、性别,是否患有高血压病,血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季节性变化。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家庭医学》2024年1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