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家暴的阴霾

电影《我经过风暴》的女主角徐敏是一名高知女性,在外人眼中成功而幸福。但实际上,她长期遭受着丈夫对其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其丈夫陈均长期对其进行家暴和PUA(心理操控)。但其丈夫十分擅于隐藏,实施家暴时会在手上裹上毛巾,施暴后不会留下证据。在外面,丈夫谦逊有礼,以致女主角在要求离婚时,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劝她冷静。最终徐敏在忍无可忍之下,趁丈夫熟睡时用鱼缸中的石头将丈夫砸死,最后判处有期徒刑8年。
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然而对某些人来说,却成了恐惧与痛苦的代名词。家庭暴力这一隐蔽而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侵蚀着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挑战着社会的伦理底线。我们应深入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因素,促使社会各界关注家暴者和受害者的心理健康,营造一个零容忍家暴、充满关爱与尊重的社会氛围。
家暴者的成长环境
家庭模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某些不健康的家庭模式可能会增加孩子长大后成为家暴者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成为家暴者的家庭模式。
暴力倾向的家庭 家庭中存在频繁的身体暴力,如父母之间的暴力冲突、父母对孩子的体罚等。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模仿暴力行为,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除了直接的身体暴力外,精神上的虐待和忽视也是一种暴力形式。例如,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言语上的侮辱、威胁或冷漠对待,这些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并可能使他们长大后对他人也采取类似的暴力手段。
过度控制的家庭 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有着极高的期望和严格的控制,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高压环境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但由于长期被压制,他们无法以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从而在长大后对他人使用暴力。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家庭医学》2024年1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